第4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孟则知走到书架前,循着记忆抽出两本期刊。

    期刊名字叫《华国数学学报》,在国内十九种数学核心期刊里,《华国数学学报》的影响力只能排在中下游。前身被爆出学术造假丑闻的两篇论文,就是刊登在这两本期刊上。

    主线任务孟则知暂时没法做,蒋启扬这会儿正在好莱坞呼风唤雨呢。至于陈应龙,能随随便便拿出五千万来投资蒋启扬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又怎么可能是个普通人——据说当年他爸咳嗽一声,国内制糖业就要抖三抖。

    他一个做学问的,无权无势,真要上去和蒋启扬两人硬刚,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孟则知才决定从支线任务——恢复前身名誉入手。

    前身身上的污点有三,家暴致使妻子流产、学术造假、私生活混乱。

    留给孟则知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五个月后,这两篇论文被爆剽窃,成为前身跳楼自尽的导火索。

    孟则知将这两篇论文粗略的过了一遍,心里有了考量。

    研究数论的,总是不可避免的会畅想自己有一天能解决一个或是多个世界 xi_ng 的数论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黎曼假设、费马大定理……

    其中最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应当是哥德巴赫猜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华罗庚为代表的华国解析数论学派兴起。

    1956年,王元院士先后证明了“3+4”、“3+3”、“2+3”、“1+4”问题。

    1962年,潘承洞院士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问题。

    1966年,陈景润院士证明了 “1+2 ”问题,并在1978年证明了“1+1”上限公式。

    正是因为华国数学家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这个猜想早早的就被国家打上了超越学术意义的‘政治标签’,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后辈数学家。

    受此影响,前身入选长江学者之后,就艺高人胆大的将研究方向转移到了哥德巴赫猜想上面。

    不过可惜的是,前身到底是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他的研究没有一点用处,三十五年之后,他的独女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成功证明了这一猜想。

    只可惜,那孩子已经没了。

    孟则知摇了摇头。

    前身发表在《华国数学学报》上面的这两篇论文,正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

    那个时候,前身已经中了毒,智商的下降导致他的研究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偏偏学校方面有硬 xi_ng 要求,教授级别的导师每年至少需要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数量和质量则是直接与科研项目和经费挂钩。

    拿不出研究成果,情绪也渐渐失控,变得易爆易怒,也正因为这样,前身并没有多想,只是把原因归咎到了工作压力太大上面。

    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一言不合就大动肝火的人打交道,一来二去的,系里的同事渐渐地疏远了前身,前身的那些学生也都被他骂怕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过来找他。

    只除了一个人之外。

    那个人就是前身的博士生弟子章方旭。

    章方旭硬着头皮抗住了前身的暴风骤雨,每天准时到实验室报到。在他的帮助下,前身艰难的写出了这两篇论文。

    想想也知道这两篇论文的水平高不到哪儿去,但好在投《华国数学学报》还是可以的。

    考虑到章方旭帮了他不少忙,前身也曾想过把他的名字加到论文里,列为第二作者。

    但是章方旭拒绝了,他问前身要了三万块钱,理由是他爸生病住院,肾衰竭,病情很严重,家里医药费不够。

    前身听了,答应了下来,毕竟这两篇论文的水平本来就不高,再加上一个第二作者,含金量就更低了。

    前身很爽快的给章方旭打了六万块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