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记者约翰斯坦顿深入街道搜集群众的反应后,却惊讶的发现,一夜之间,德国人“突然挺直了腰杆。人们的眼睛闪闪发光,停下来兴致勃勃地互相交谈……德国人昨天晚上还避开美国人的眼光,而今天则坦然地望着美国人,脸上还带着微笑”。戈林忽然变成了“我们的赫尔曼”,就是“报复了德国的征服者的那个人”。《纽约时报》的社论说的更明确一点:“戈林死时的戏剧 xi_ng 姿态似乎帮助了这些德国人忘记他的罪行。本应掌握在民主国家手中的武器,忽然变成了执迷不悟的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武器。”

    而戈林在整个审判期间最爱说的话题隐隐有变成现实的可能 xi_ng ——苏联与西方的联盟是战时不得已的结合,是注定要失败的。现在,他的死促成了这一联盟的破裂。俄国官员开始大声推测说,美国人暗中串通好了来帮助戈林从羞耻中挽回名声和荣誉。

    胜利者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弥补他们的过失。十天以后,他们发布了对戈林自杀事件的公开报告,这份声明很简短,他们接受了戈林在遗书中声称的,所谓氰化钾胶囊一直由他掌握着的说法,而调查委员会通过调查证明戈林曾在不同时候将这种胶囊偷偷放进马桶里,他的消化道里以及肚脐中。他们免除了该牢房值班看守及其他疏忽大意的监狱人员的罪责,并且最后得出结论——“在特殊的审判情况下所采取的保安措施是得当的,执行情况也是令人满意的。” 他们最终没有公布详尽的调查结果,并把它列为高度机密,也没有披露戈林自杀前留有遗言的事实。他们在调查报告中把戈林描绘成一个“聪明而执迷不悟……用妙计哄骗守卫的很有心计的人”。但这实际上也会让人在心里偷偷嘲笑:一支拥有约120人、日夜看守一个牢区的分队,在监管期间不断监督、频繁搜查,结果却根本不是关在牢里的戈林的对手。

    实际上那些熟悉官僚机构办事手法的人都明白,这种调查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调查当然是要的,但其目的却未必是要披露真相和惩办失职者。因为这样的调查深入下去,给被责怪的就是美国军方了。既然戈林的遗言中说明了他是如何自杀的。那进一步的调查就没有必要了。要是一不小心发现这里面有因为表现好而享受优遇的战俘,或是美国监狱工作人员曾经帮助赫尔曼戈林自杀,那么人们对美国陆军会怎么说呢?戈林既然声称,他能够得到毒药是凭他自己的天才。那么就当他真的是个天才吧,美国陆军选择接受这种解释。而调查委员会中的英国和法国委员并不想使他们的同行军官感到难堪。现在只需要避开唯一一位可能对调查结果提出质疑的委员,苏联的马尔科夫少将就行了。于是他们选择在他出差去柏林期间发表了报告。

    这是纽伦堡最后的尾声,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它的争论到此结束。纽伦堡事态发展的意义何在?那次审讯是否作出了公正的审判?那次审讯是否实现了阻止未来的侵略这一宏伟目标?后来的战争发动者是否会害怕法律的制裁?纽伦堡有没有为处理未来的战犯留下持久的法律机制?这一连串的争论并没有得出太多鼓舞人心的结论。

    人们批评国际军事法庭缺乏司法管辖权,批评它只审判战败者。当时的一篇社论甚至提出了如下观点——鉴于原子弹的破坏威力,争辩什么“以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而不是以非法与不正当的手段”去杀害数十万无辜平民,是枉费心机的。这种观点很具有说服力,但也不是不能播到,反对者提出,原子弹,不管具有多大的毁灭 xi_ng ,毕竟结束了一场战争。而战争如果以德国的获胜而告终,那么大屠杀肯定不会终止,而将继续进行下去。

    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法庭的公正 xi_ng 也不断受到质疑。例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施佩尔,和他一样涉及到强制使用劳工问题的劳工战线组织领导绍克尔被判处了死刑,这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就好像在奴隶贩子与奴隶主之间,人们分辨不出谁在道义上占优势。但法庭要绍克尔送命而让施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