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给事纷纷入座,一名文官上前,清了清嗓子道:“天子问政于民,参知政事大人特许,今日无论出身,无论功名有无,皆一视同仁,当可畅所 y_u 言。”

    这么一说,反而无人上去,文官又道:“本会以政事堂唐主簿主持,直至日落,且请主簿大人揭启今日政题。”

    说话时唐博上前去,解开铜锣旁一张卷,那束着卷的绳索一抽,绢帛呼啦啦落下,上书二字:北伐。

    倏然一下读书人全炸了锅,唐博朗声道:“北方山河沦陷,中原大地受胡虏所侵,如今我天启百姓困守江南,天子与参知大人问政诸位:何时北伐,如何北伐。”

    无人敢吭声,游淼心道孙舆也真是好胆子,一开题就抛了个最有份量的,也是最容易炸的。新皇一登基,北伐就是朝廷上下乃至每个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北伐看似简简单单二字,但其中关系民生,战争,权力格局与地域分配,这场战再打起来,必然会消耗大量的南方资源。而能不能胜,还不是个定数。

    可以说江南本地人,是没有一个希望赵超草率北伐的。然而大量涌入的北人长期滞留南方,同样会耗费江南一地的资源。

    最好是北边人花他们自己的钱养兵,再早日打回去。

    一阵嗡嗡嗡的声响,有人走上擂台,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目。

    “苏州林跃之,见过诸位大人”那男子文质彬彬朝四周一拱手。唐博坐回位上,朝他点头,席后数年轻给事俱默然不语。

    唐博:“愿聆林兄高论。”

    游淼看这场面,隐约猜到了点,这就是个文擂台,谁上去站着,就相当于是以一己之力,舌战政事堂六名给事中,想必是场好戏。

    林跃之道:“二帝在北,不知何日归来。天子新政,问政于民,本是好事,然而在下不明,北伐一事本是定理,自古至今,从未有将国土拱手让人的先例,陛下与孙参知何时举兵,难道心中就没有数,还需问百姓?”

    下面一阵哄笑,唐博变了脸色,游淼却心中一动,笑着低声道:“如此发问,自然就是试探江南民意了。”

    果然不待唐博出口斥责,林跃之便自顾自续道:“如此发问,用意无非有二,一来试探北人态度,二来试探江南民意。”

    这话甚是犀利,下面登时便有人喝彩,游淼为他捏了把汗,并暗自佩服这人的胆子,若是换了昔时太平年代,说话说得这么直白,只怕免不了惹一身麻烦。他虽知道赵超不会这样,但换做自己,说话也会为赵超留三分面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下一语道破赵超所想。

    第165章 卷四 减字木兰花

    给事中们沉默,林跃之又道:“以愚之所见,新帝登基后不出数日,便要大举北伐了。”

    一名给事中起身,道:“流州黄希文。”

    “少爷。”长垣小声道:“黄希文这人不就是沛县县官的外甥么?当年和你同科点的举人……”

    游淼点头,示意长垣认真听。

    黄希文:“林兄说得轻巧,江南六州初定,我大军疲弊,粮草不继,拿什么去北伐?四十万大军于京师沦陷时只逃出三万,如今唯有聂将军所率的五千军驻于沛县,要征兵,没有十年之久,不可能再积蓄起北伐的实力。贸然启战,只怕易激起民变。”

    林跃之道:“依你之见,北伐需要多少人?”

    另一名给事中伸了个手指:“至少十万兵马,三年粮草。”

    林跃之道:“黄兄远见,然而如今事态,却是北伐的最好时机,首先,聂丹将军一战告捷,于沛县以不足一万兵力,大破鲜卑军两万兵马,五胡入关时诸部各两万骑兵,如今聂将军沛县一战,已将鲜卑族彻底荡平。”

    “今士气高涨,收复故土指日可待。”林跃之肃容道:“以聂将军为首,江南之地征兵,输送粮草,只需举国上下齐心,何愁事不成?若耽于安稳,以江南富饶境况,时日一久,必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