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节(1/2)
唯二会被陆辞带上的人,柳七无疑成了除狄青外、被所有好友羡慕的对象。
羡慕之余,更是钦佩他的洒脱:凭耳顺之躯,舍下多年来拼得的高官厚禄不要,也要追随一场无异于送命的大梦的狂徒,实在叫人感叹之余,更心生向往。
“岂能让柳兄与青弟独美?只要摅羽一声令下,我也愿去!”
新晋中书舍人的宋绶大声地表示了对柳七的羡慕,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陆辞道愿意相随。
张亢闻言“噗”一声笑了出来,直白道:“就宋兄这小身板,还是算了罢。”
宋绶不服气地看向张亢,当见着对方得意洋洋地抬起胳膊,鼓起肩臂那扎实筋肉的情态……
在这惨烈对比下,哪怕再不服气,也得服了。
他无语凝噎,悻悻然地收回了目光,闷闷地一口将茶水悉数灌下。
还是权知开封府尹包拯厚道,为气鼓鼓的张亢象征 Xi_ng 地添了一点茶水。
宋绶顿时像是寻到了靠山,扬声道:“包弟,你可同意张副使所言?”
冷不丁惹火烧身的包拯顿了顿,认真思索一阵后,正经答道:“宋兄文可写游记,记录见闻;武可……照料芽菜,要真去,也应去得。”
宋绶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若不是身为大理寺正的欧阳修被事务耽搁了、这会儿才赶到,将众人的关注引开,他非叫这不会说话的姓包的变成一张面饼不成。
宾客逐一来到,当所有人到齐之后,宴席正式开始。
司马光作为几位随行文官中的一员,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他虽已记不清楚幼时那场虚惊了,但对他失而复得的家人却始终不会忘了那两位恩公名姓,只因陆辞位高权重,根本无需他们报答,真要勉强,倒显硬攀了。
司马光此次决定随行,倒不是为了报恩,而纯粹是看好此行——以陆昭文出仕来的一路顺风顺水,足够说明了,他可是有大气运的祥瑞。
这次虽是凶险万分,九死一生,但说不准这位祥瑞还真能逢凶化吉,平安而返。
既然有这么一桩功在千秋的政绩在身前摆着,倘若错过,岂不太过可惜?
凭着外人眼中堪称孤勇的乐观,他以‘报恩’为由说服了家人后,便潇洒地将名字报了上去。
若换做别的事,能同昭文相陆辞一同的美差,早就被无数人抢破头了。
如今面对这生死渺茫的远征,更多的是当陆辞犯失心疯了的人,纵有陛下支持、名望在前,也只有寥寥几人愿去。
司马光自然清楚,自己还远不够格赴陆公的家宴,不过是蹭了新职事的光罢了。
他乐得低调,一边看着台上歌舞,一边不时打量主席谈笑风生的陆辞,一边品尝桌上佳肴。
不得不说,他自诩不重口腹之 Y_u ,但这菜肴之味美程度,未免也太……
就在司马光对新端上来的那盘名为蝤蛑签的菜式不住打量,颇有些无从下手时,耳畔忽然传来一个少年郎的清朗声音:“那道梭子蟹羹,可是御厨亲手做的,仅取两螯的肉,极为鲜美,若沾一丝白醋更佳。”
原来是以梭子蟹螯所制?
司马光一讶,转身看去,便见一至多不过十四五岁的小郎君两眼亮晶晶地看着他,红润的嘴角还泛着油光,显然与旁边的烤羊签子脱不开干系。
能坐在这一桌上的,应都是他新职事的同僚才对……
能与这只惦记着吃的年纪对上的,司马光只能立马想到那通过年初重开的童子试,凭着华丽辞赋被选入馆阁的‘神童’苏轼了。
怎这小小年纪,家人也愿他赴这么一场生死未知的远航?
司马光压下心中吃惊,从容地点了点头,当真按照苏轼的推荐,以勺舀了一小口蟹羹,添了一丝白醋。
司马光自是不知,苏轼这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可是家学渊源——其父苏洵便是个“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的
羡慕之余,更是钦佩他的洒脱:凭耳顺之躯,舍下多年来拼得的高官厚禄不要,也要追随一场无异于送命的大梦的狂徒,实在叫人感叹之余,更心生向往。
“岂能让柳兄与青弟独美?只要摅羽一声令下,我也愿去!”
新晋中书舍人的宋绶大声地表示了对柳七的羡慕,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陆辞道愿意相随。
张亢闻言“噗”一声笑了出来,直白道:“就宋兄这小身板,还是算了罢。”
宋绶不服气地看向张亢,当见着对方得意洋洋地抬起胳膊,鼓起肩臂那扎实筋肉的情态……
在这惨烈对比下,哪怕再不服气,也得服了。
他无语凝噎,悻悻然地收回了目光,闷闷地一口将茶水悉数灌下。
还是权知开封府尹包拯厚道,为气鼓鼓的张亢象征 Xi_ng 地添了一点茶水。
宋绶顿时像是寻到了靠山,扬声道:“包弟,你可同意张副使所言?”
冷不丁惹火烧身的包拯顿了顿,认真思索一阵后,正经答道:“宋兄文可写游记,记录见闻;武可……照料芽菜,要真去,也应去得。”
宋绶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若不是身为大理寺正的欧阳修被事务耽搁了、这会儿才赶到,将众人的关注引开,他非叫这不会说话的姓包的变成一张面饼不成。
宾客逐一来到,当所有人到齐之后,宴席正式开始。
司马光作为几位随行文官中的一员,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他虽已记不清楚幼时那场虚惊了,但对他失而复得的家人却始终不会忘了那两位恩公名姓,只因陆辞位高权重,根本无需他们报答,真要勉强,倒显硬攀了。
司马光此次决定随行,倒不是为了报恩,而纯粹是看好此行——以陆昭文出仕来的一路顺风顺水,足够说明了,他可是有大气运的祥瑞。
这次虽是凶险万分,九死一生,但说不准这位祥瑞还真能逢凶化吉,平安而返。
既然有这么一桩功在千秋的政绩在身前摆着,倘若错过,岂不太过可惜?
凭着外人眼中堪称孤勇的乐观,他以‘报恩’为由说服了家人后,便潇洒地将名字报了上去。
若换做别的事,能同昭文相陆辞一同的美差,早就被无数人抢破头了。
如今面对这生死渺茫的远征,更多的是当陆辞犯失心疯了的人,纵有陛下支持、名望在前,也只有寥寥几人愿去。
司马光自然清楚,自己还远不够格赴陆公的家宴,不过是蹭了新职事的光罢了。
他乐得低调,一边看着台上歌舞,一边不时打量主席谈笑风生的陆辞,一边品尝桌上佳肴。
不得不说,他自诩不重口腹之 Y_u ,但这菜肴之味美程度,未免也太……
就在司马光对新端上来的那盘名为蝤蛑签的菜式不住打量,颇有些无从下手时,耳畔忽然传来一个少年郎的清朗声音:“那道梭子蟹羹,可是御厨亲手做的,仅取两螯的肉,极为鲜美,若沾一丝白醋更佳。”
原来是以梭子蟹螯所制?
司马光一讶,转身看去,便见一至多不过十四五岁的小郎君两眼亮晶晶地看着他,红润的嘴角还泛着油光,显然与旁边的烤羊签子脱不开干系。
能坐在这一桌上的,应都是他新职事的同僚才对……
能与这只惦记着吃的年纪对上的,司马光只能立马想到那通过年初重开的童子试,凭着华丽辞赋被选入馆阁的‘神童’苏轼了。
怎这小小年纪,家人也愿他赴这么一场生死未知的远航?
司马光压下心中吃惊,从容地点了点头,当真按照苏轼的推荐,以勺舀了一小口蟹羹,添了一丝白醋。
司马光自是不知,苏轼这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可是家学渊源——其父苏洵便是个“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