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1/2)
只有日记本一个听众了。
他这两年来一直和安德里安保持着书信联系,只是这一次,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信件没有送达,还是对方遇到特殊情况无法回复,距离沈荣河的上一封信,已经过去半年了。
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都令他感到焦虑不安。
更何况,最近并不太平。
今年春节后,关于越南的舆论满天纷飞,《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的字样,沿着人们的预感,中越边境问题持续升温,隐约透出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终于,就在昨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还击作战的通知,要求全军进入一级战备。
广州军区自然是参与作战的首批人员,而北京军区则接到上级指示,在原地驻守,且继续保持一级战备,随时准备遂行京津保三角地带反空降任务,防止苏修利用南线战事紧张在背后搞突然袭击。
听到“苏修”两个字,沈荣河的心就被狠狠揪了一下,连带着一阵寒意从 X_io_ng 腔涌上来。
他知道越南之所以敢如此目中无人,只因其背后依仗的是苏联。
可要是苏军也同时出兵协助越南战场,岂不意味着历史重演1969年的中苏对立?
安德里安身为高级军官,哪怕不上前线,也得统筹指挥吧……沈荣河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一边是他的国家,一边是他的爱人,他珍惜的事物总是彼此矛盾。
只是此时此刻,沈荣河还抱有一丝侥幸,仍默默祈祷着战火不要再蔓延到他们身上了。
战争一旦开始,所有的关系都会变得像纸一样脆弱。在战争的硝烟中寻找一个人,只有死亡名单上的铅字最醒目。
更何况,在战争中,毁灭和死亡,永远以突然而惨痛的形式,降临到那些原本与战争毫无关联无辜者身上。战火连天、硝烟密布的世界起因于政治,但却不是政客们的世界……仅将百姓们推入生灵涂炭的深渊。
然而纵使沈荣河再忧心忡忡,也动摇不了当局状况半毫。更何况,部队已经开始了超高强度的集训,沈荣河顶着压力夜以继日地操练,已经疲惫不堪——回到宿舍,几乎脑袋一沾着枕头,就立马陷入了昏黑的梦乡。
不过这样也好,省的他还有力气分出心神在其他事情上。
历史的脚步从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驻。国与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同一张铺天盖地的巨网,冥冥之中已为一切埋下伏笔。
沈荣河不希望到来的那天,还是降临了。
1979年2月17日,星期六。
本该是悠闲的休息日,孩童奔跑着嬉笑、大人寒暄闲谈的声音被火箭炮群轰炸的声音取而代之,铺天盖地的炮火重重滚落在中南半岛东部的红土地上。
远山渐次葳蕤的植被燃烧成枯灰,连片葱郁的茶林被战火削平。
深陷囹圄的前线士兵操着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 Sh_e 器吼叫,污浊的血浆和 Ch_ao 湿泥土混在一起,在热带焦炽的阳光下,到处弥漫着死亡的腐烂气味。
新的废墟拨地而起。
2月17日,北京。
平静如初。
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发布声明,谴责越南当局不断侵犯中国领土,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奋起还击。
除了作战指挥机构,记者们的加急电报,长途电话,传真、电报,从北京争分夺秒地传送到各个不同省份以至国家。
晚七时前,普通市民已忙不迭地聚坐到公共电视屏幕前,等待“新闻联播”的最新发布。
离他们两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正在快速地覆没。
可对于局外的人们来说,他们仅有的感觉不过是一点对“战争”这个词本身的神经 Xi_ng 紧张罢了。
第26章
“喀嗒。”
沈荣河把脚撑撂下,将自行车停稳后,仔细地把车锁扣上。
他余光一瞥
他这两年来一直和安德里安保持着书信联系,只是这一次,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信件没有送达,还是对方遇到特殊情况无法回复,距离沈荣河的上一封信,已经过去半年了。
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都令他感到焦虑不安。
更何况,最近并不太平。
今年春节后,关于越南的舆论满天纷飞,《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的字样,沿着人们的预感,中越边境问题持续升温,隐约透出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终于,就在昨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还击作战的通知,要求全军进入一级战备。
广州军区自然是参与作战的首批人员,而北京军区则接到上级指示,在原地驻守,且继续保持一级战备,随时准备遂行京津保三角地带反空降任务,防止苏修利用南线战事紧张在背后搞突然袭击。
听到“苏修”两个字,沈荣河的心就被狠狠揪了一下,连带着一阵寒意从 X_io_ng 腔涌上来。
他知道越南之所以敢如此目中无人,只因其背后依仗的是苏联。
可要是苏军也同时出兵协助越南战场,岂不意味着历史重演1969年的中苏对立?
安德里安身为高级军官,哪怕不上前线,也得统筹指挥吧……沈荣河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一边是他的国家,一边是他的爱人,他珍惜的事物总是彼此矛盾。
只是此时此刻,沈荣河还抱有一丝侥幸,仍默默祈祷着战火不要再蔓延到他们身上了。
战争一旦开始,所有的关系都会变得像纸一样脆弱。在战争的硝烟中寻找一个人,只有死亡名单上的铅字最醒目。
更何况,在战争中,毁灭和死亡,永远以突然而惨痛的形式,降临到那些原本与战争毫无关联无辜者身上。战火连天、硝烟密布的世界起因于政治,但却不是政客们的世界……仅将百姓们推入生灵涂炭的深渊。
然而纵使沈荣河再忧心忡忡,也动摇不了当局状况半毫。更何况,部队已经开始了超高强度的集训,沈荣河顶着压力夜以继日地操练,已经疲惫不堪——回到宿舍,几乎脑袋一沾着枕头,就立马陷入了昏黑的梦乡。
不过这样也好,省的他还有力气分出心神在其他事情上。
历史的脚步从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驻。国与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同一张铺天盖地的巨网,冥冥之中已为一切埋下伏笔。
沈荣河不希望到来的那天,还是降临了。
1979年2月17日,星期六。
本该是悠闲的休息日,孩童奔跑着嬉笑、大人寒暄闲谈的声音被火箭炮群轰炸的声音取而代之,铺天盖地的炮火重重滚落在中南半岛东部的红土地上。
远山渐次葳蕤的植被燃烧成枯灰,连片葱郁的茶林被战火削平。
深陷囹圄的前线士兵操着冲锋枪、手榴弹和火焰喷 Sh_e 器吼叫,污浊的血浆和 Ch_ao 湿泥土混在一起,在热带焦炽的阳光下,到处弥漫着死亡的腐烂气味。
新的废墟拨地而起。
2月17日,北京。
平静如初。
新华社奉中国政府之命发布声明,谴责越南当局不断侵犯中国领土,宣布中国边防部队被迫奋起还击。
除了作战指挥机构,记者们的加急电报,长途电话,传真、电报,从北京争分夺秒地传送到各个不同省份以至国家。
晚七时前,普通市民已忙不迭地聚坐到公共电视屏幕前,等待“新闻联播”的最新发布。
离他们两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正在快速地覆没。
可对于局外的人们来说,他们仅有的感觉不过是一点对“战争”这个词本身的神经 Xi_ng 紧张罢了。
第26章
“喀嗒。”
沈荣河把脚撑撂下,将自行车停稳后,仔细地把车锁扣上。
他余光一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