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乃是十三经之一。ㄗㄓㄣㄕㄘ

    也是古代封建帝制经常提到的“以孝治天下”的说法来源。

    日后他们也是要学的,就当提前预习了。

    消食之后就各回各屋,洗漱入睡了,明天还有事情要办呢,小孩子们自然就跟着赵仁河的作息时间来,他们都还小,哪儿也用不到。

    但是第二天晚上,他们回来吃饭的时候,宋大千给赵仁河带来了一个大消息:“听说此次来奔丧的人,乃是陛下与皇后嫡出次子,今年十岁。”

    网页订阅啊亲们,如果网页订阅,江湖多更!现在休假,在家用电脑订阅,也可以用APP看的哦。

    第102章 九皇子

    “这么小?”赵仁河大吃一惊:“就来奔丧啊?”

    这古代可不是现代,你乘坐飞机,分分钟都能去国外,可是这古代,从京城到平南王府,可是需要走很久的啊。

    要是赶一赶的话,快马加鞭,一个月;如果带着什么货物啊,有家人随行啊,那么,两个月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走的再慢一点,三个月都不一定能到。

    路途不可谓不远,如果是水陆一起走的话,大概会舒服一些吧。

    没有水路直通京城到平南城。

    专门走陆路的话,时间更长!

    而且路况说实话,不怎么好。

    就这,还能同意一个十岁的孩子,来奔丧?

    死的又不是什么皇亲,更不是宗室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个马上风完蛋的八十多的老头子。

    当然,有可能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死因。

    “人家十岁了,您才七岁。”宋大千哭笑不得:“小的打听过了,好像是因为王爷突然薨了,礼部那边的人手忙脚乱的,加上好歹要过来一个有分量的,如果是皇室宗亲那当然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皇上钦点了自己十岁的九皇子,来这里奔丧,皇后也同意了。”

    “可是,为什么是嫡次子?长子来了不是更显得隆重么?”赵仁河傻乎乎的道:“而且这么千里奔波的,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来,也太勉强了吧?”

    “小的听说不是这样的。”宋大千小声的道:“听说新皇是三年不改父之道,不过因为新的太子也才十二岁,加上刚立的储君,怎么能让储君轻易的出宫,远赴千里之外?其他的皇子也都差不多大,皇后娘娘听说以前还叫世子妃一声姨姨的,所以就请嫡次子来奔丧,算是荣宠了。”

    “哦,是这样啊?”赵仁河对这个时代的了解不多,皇室更不知道多少了。

    但是又过了一天,宋大千竟然又在吃饭的时候,跟他说起了皇室的事情:“来的九皇子。”

    “不是嫡出次子吗?”赵仁河拿着一根五香蚕豆磨牙玩儿,顺便听一听八卦,结果一听就听出不对了:“换人了?”

    “没换人,虽然九殿下是皇后嫡出的次子,跟太子相差三岁,可太子出生二年之后,陆续有陛下当时的太子良娣,太子良媛,为陛下生了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一直到八皇子。”宋大千竖着手指头:“等到太子妃第二胎生下来的这位,虽然是嫡出,但已经排到了九皇子。”

    赵仁河张大嘴巴:“好能生!”

    “当年太子有一位太子妃,就是现在的中宫皇后;但是太子当时虽然没有迎娶两位太子侧妃,可是却有四位太子良娣,与四位太子良媛,一人生一个,陛下当年可是有九个儿子!储君之位,是稳如泰山啊。”宋大千乐了:“”

    按照这个时代的规定,太子身为储君,可以迎娶一位太子妃,两位太子侧妃,纳四位太子良娣,也就是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