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啊什么啊?这就是由浅入深的学问。”

    赵仁河知道这是渣爹在教自己,不由得点头:“知道了。”

    这回弄明白了,全明白了,四书五经这东西,就是他前世的思想政治啊!

    当然,在赵仁河上小学的时候,它叫思想品德;上中学的时候,改名叫思想政治;到了大学它又分成马哲、毛概、政治经济学了。

    如果当年赵仁河争气一点的话,考个研究生什么的,一上课,就会发现又见到它了。

    讲的东西的确是由浅到深,然而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你优堂叔的学问固然很好,但他也就适合启蒙,在学堂当个先生。”赵希伊道:“他要真是本事够了,早该自取了功名也不会整日在这么一个小学堂里,他叫你背书是为你好,县试、府试、院试里头,顶重要的一条就是默书,不定抽考哪一段,大海捞针一样,你哪怕只当是有个督促背书的人也就是了。”

    赵仁河秒懂。

    要是赵优真的是出类拔萃,王府也不会对此视而不见。

    因为赵家出息的人真的很少,但是族人上万,肯用功读书的有几个?参军就更不可能了。

    “不许对优堂叔无礼啊,学问是你自己的,但是先生就是先生。”赵希伊怕赵仁河年纪小,不服管教,又警告他:“他若是惩罚你,我可不会给你求情。”

    赵仁河忙不迭点头:“儿子明白,尊师重道!”

    实际上,就是不能歧视小学教师么,赵优这个堂叔,算不错了。

    在这里跟渣爹一起用了一顿午膳,又讨论了一下别的东西,零碎的家常之后,赵仁河就按时回来七号院午睡了。

    时不时地要跟渣爹联络一下感情,过了年他就十二岁了,有资格科举,第一个要考的就是秀才。

    因为鸿基大帝规定,十二岁之后才可以科举考试,一般考到三十没希望了就不考了。

    秀才的年纪是十二岁以上,上不封顶,多大都能考。

    举人限定的年龄是三十岁,三十岁之后就不允许再考了。

    进士则是四十岁,超过四十岁,只有一次会试的机会。

    也就是说,举人考进士,只有三四次机会。

    没办法,朝廷科举取士要拔擢的是官员,一个官员培养起来可费劲了好么。

    就前头说的,从观政到后来的翰林院散馆(也叫毕业)起码也要三五年的时间,然后再在地方上历练几年,要是四十岁考中进士,这么折腾一圈下来,五十以上都是年轻的了。

    前朝那就有“五十少进士”一说,首辅大臣就没一个年纪低于六十岁的,七老八十了还干什么啊?

    这年头,人生七十古来稀啊!

    按照官场上不成文的规定,这考试越早,进士中的年纪越小,越有培养价值。

    据说现在的首辅大臣杨贺,杨永和大人,十五岁的秀才,十七岁的举人,二十岁及冠就中了进士,二十三岁散馆后分到了一个县城,治理有方,六年之后,升任知府;还不到三十岁呢,在知府任上又过了六年,政绩斐然;于是调入京中,那一年,杨大人三十五岁,六部轮了一圈,四十一岁的时候就调入中枢,成为了文渊阁的一员,在文渊阁待了四年,四十五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次辅,五十岁成为了首辅大臣。

    据说他当个十年太平首辅大臣没问题!

    不过他的爹娘年纪大了,一旦谢世,他可能就要回家丁忧,都这么大岁数了,就算守孝,父母双亲,加一起也得六年,六年之后,他都多大岁数了?

    会再有起复的可能吗?

    赵仁河看到这位首辅大臣的人生轨迹,就想到了自己。

    科举要趁早啊!

    他不求位极人臣,只要能离开这里,自自在在的过日子就行,但是前提是他没有了王府的这把遮天大伞之后,过日子也不能让人欺负了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