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在又开始装孙子了。”

    第243章 闲谈:盐商与银子

    前朝中前期的时候,来自西北的山西、陕西商人(时人谓之“西商”)聚居于扬州最繁盛的下关一带,他们以贩盐致富,雄霸一方。

    后来众人见有利可图,徽商便大举涌至扬州经营盐业,等到大顺朝开国的时候,这些盐商各个都肥的流油,银子放在地窖里都长毛了!

    鸿基大帝连续挑了五十家盐商,其他的盐商立刻就服软了。

    钱再多,能抗的住大军抄家灭族吗?

    鸿基大帝是个铁血帝王,他的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征战,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他想在去世之前,搞好民生,结果天不假年。

    后来的大顺朝,虽然沿袭了明制,却又有了一点不同,那就是不指定灶户,就是提炼盐巴的盐农们,他们可以卖给所有官府批准的盐商们盐巴,谁给的价格高,就卖给谁,起初,这是一个很好的防止有人打压盐价的措施,可是盐商已经是在前朝就形成了势力,在最初的动荡过后,欺压盐农们,都成了惯例,一个个又肥了起来。

    “在暴利面前,商人是没有底线的。”赵仁河摇了摇头。

    听田公公说,朝廷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他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显赫一时的豪商巨贾。

    大顺朝的盐商,以扬州盐商最为闻名,扬州的盐商主要有晋商、陕商、徽商,其中一半左右是徽商。

    盐商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普通百姓,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

    这些盐商们,大多生活奢侈,尤以扬州的两淮盐商为甚。

    据说山陕盐商联手在扬州对抗徽帮,结果是“徽进、陕退、晋转”。

    徽商凭借与官方的良好关系,逐步蚕食陕商的固有优势,最终把后者挤出扬州。

    陕西盐商无奈退出扬州盐业市场而转战四川,陕商以“借地入股”方式介入川中井盐生产,一举成为左右自贡盐场的大型盐商资本集团,促成了闻名于世的自贡盐业。

    同样失意于扬州的山西商人,几乎就此完全退出了盐业。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失去了地盘,但是这门生意却还在经营,蚊子腿儿再小也是肉啊!

    田公公道:“这可是独门生意,他们就是死不撒嘴,苟延残喘都能获利颇丰,现在的盐商可乱的很,远不如十三家商行,跟七十二商贾世家,不过啊,盐商那是从前朝就开始存在的,哪怕被鸿基大帝给砍瓜切菜了五十家,那剩下的还都富得流油,而且啊,他们世代豪富,家里窖藏的金银不计其数,又是在江南鱼米之乡,膏腴之地,你看看,那些秀才为什么不喜欢南围呢?因为钱多了,几代之后啊,就能考科举了,这些人家有不少钱财,从小就培养孩子读书识字,将来长大了,一个个都是才子,江南的才子多,就是因为江南风水好,有钱人多,北围能考个解元,南围可能就只在中上了;北围考个状元,成了”进士及第”;南围可能就是个”赐进士出身”而已。”

    赵仁河听到这里,知道文也有南北之分。

    北边好考一点,南边难考一些,他那渣爹,为什么去北围?说是去京都,以表忠心云云……真的不是怕在南边考不过去吗?

    还有他那同父异母的大哥,在北边考还能同进士出身,要是在南边考,可不得名落孙山吗?

    “您知道的真多!”赵仁河讪笑:“我这都不知道。”

    “你是好孩子,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正常的,咱家在宫里头,什么人没见过啊?知道的多一点,对九殿下好一些。”田公公道:“何况,你当盐商们没有成算吗?这帮盐商们,家里但凡是有漂亮的女孩子,都送进了各大府邸做妾室,随身带着都是十几万两的银票,别的不说,就说三殿下,身边就有两个七十二商贾世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