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点权势的朝臣,但是甚少。”

    赵仁河第一次听说还有这个阶层:“哦?我以为他们那里只有贱民呢!”

    “他们那里的百姓,第一等的是常民,有家有业,相当于我们这里的富户,最低等的就是贱民,我也很奇怪,都是百姓,还分贵贱的么?”李钊侃侃而谈:“常民是有丁口出任中人的,而贱民则没有机会受到教育,而且贱民需要服役,还有征兵、纳税的都是贱民居多,你还记得他们总往这边跑的事情吧?”

    “记得,据说杀都杀不过来。”赵仁河喝了一口奶茶:“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好好待着,非得越境过来。”

    “你也说过的,他们是被高丽国自己的国策搞得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跑过来,当然,高丽国也够坏的,他们自己的犯人,流放之地就是我们大顺朝的边境。”李钊道:“而且他们的国王纵然有心振兴,也没办法,两班贵族给他扯后腿,你当高丽王都是傻子吗?他们也爱自己的国度啊,两班贵族的子弟,天生就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然后通过科举和荫职取得官位,同时也通过婚姻关系来维持两班的地位,因此两班阶级具有世袭的特色。”

    “这个我知道!”赵仁河笑着道:“他们那里学习的都是我们的文字。”

    这个时期,高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出现。

    “不过在他们的那个什么太祖大王开国之后,承袭了前朝时代的旧制,形成了新兴的文班与武班,其身份依然是世代相传,同样是垄断了朝廷的权力,与曾经的守旧贵族一般,两班贵族其实从一开始,就一直掌握着十分庞大的权力,国王只不过是被架空了的傀儡而已。”李钊语出惊人:“早在高丽出现权力更迭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科田制改革,不过,改革看似成功,实际上是失败的,加上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第481章 高丽的局势

    “现在的李氏王朝,建国之后,由朝廷以各种名目授予的田地(科田)、俸禄(所谓功臣田),以及两班私自圈占、兼并的平民田地,使得两班贵族的钱财不断积聚,而朝廷的税源却日益捉襟见肘,两班的经济特权造成了他们国库的亏虚,后来到了现在的国王,两班贵族的农庄,不断的扩展,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更因为两班贵族的巧取豪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农,而拥有足够的庄丁、奴婢的两班贵族,又加速对荒芜土地的开垦、并进一步兼并土地,两班贵族的财富因此犹如雪球一般越来越庞大。地方上两班贵族的家里人,更是以贵族身份自居,又鱼肉百姓,获得巨额田租,而政治上,两班贵族也是财大气粗,因此造成的朝廷纲纪紊乱、天下秩序失调,更有民众忍受不了这样的剥削,宁愿逃离家园,也要来我大顺求个生存之地。”李钊有点嫌弃的道:“而且高丽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大顺朝姓李,他也跟着姓李,还说是我李家的族亲,认亲戚认得那叫一个快!”

    “这个我没听人说过的啊?”赵仁河来了兴趣:“他怎么认亲的啊?那现在管皇上叫什么?”

    “开国的时候就来认亲戚了,当时叫鸿基大帝为叔父,后来他们那地方,国王更新换代快,后来的就要叫叔祖父了。”李钊板着脸,嫌弃的眼神几乎化为实质:“现在的高丽王,都五十几岁了,还好意思管我父皇叫叔祖,我……后来皇上也被叫的恶心了,高丽进贡的阉人之类的,都不接受,可他们每年都有人送来,你说烦不烦人?”

    “呵呵……。”赵仁河只能“呵呵”以对。

    “而且他们那里还不太讲究,一生孩子就一窝一窝的生,屁大点地方,人口倒是不少,跟东瀛有的一拼。”李钊明显是对人家的生育速度眼馋。

    大顺朝虽然也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可终究是不如旁的国那么人口鼎盛,有的时候,很多荒地都没人种植,不是百姓们懒惰,而是没有那么多人口。

    就像是安东王,他打下了三座城池,可是东北那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