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节(1/2)
方氏被儿子安慰的,心里又酸又暖。
贺子丰调了馅儿,没一会儿就把包子包好了。随后上锅里蒸去。
等把东西弄的七七八八,秋玉才过来。在小厨房依稀能听到儿子读书的声音。
秋玉用立领遮住昨儿贺子丰啃咬的印子,但是边缘处还是能见到一点点的红痕:“娘,早啊。”
秋玉见方氏也在这,脸一红,不知道还以为他在床上躲懒呢。
方氏见秋玉不好意思了,连忙道:“我纳鞋底去。听着然然读书的声音,纳鞋底都更有劲儿。”说完走了。小厨房里只有秋玉跟贺子丰俩人。
贺子丰搂着秋玉道:“玉儿。”说完去咬他耳朵。
秋玉道:“别闹。”半天憋了一个:“你要再这样,我要咬你了。”
听的贺子丰噗嗤一乐,只觉得眼前这个人爱不够似得。
第101章 番外二:秋玉的事业
转年到了春天, 贺子丰终于把他们家的小崽子扔到了书院,这才得了点空闲。
但他们家秋玉感情丰富,给孩子送到私塾,小家伙进屋的时候, 秋玉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害怕孩子看见了伤感, 转身离开了。回到县里的大宅子里, 他们囤的酸菜,酱菜, 萝卜白菜啥的都用光了。亏得准备的充足, 要不年前就得关铺子。
那边卖了不少钱,贺子丰把账本和账目上的钱拿出来, 是一个连他都惊叹的数字。
现在过了冬季牛羊肉断供,摊位撤了, 原班人马又回到了他们的老店,贺子丰给几个人都发了个红包,其中大厨张师傅的红包装的最多。
有这么个手艺好的大厨,他倒省心不少。
唯有秋玉有些忧愁,一下子找不到存在感了。
现在店里有大厨,有帮工, 连账房都有, 而且人家配合的很好, 根本不用他做什么。
贺子丰每日还要去县衙里上工,方氏编筐的事儿忙的热热闹闹的,崽崽都去读书了,全家里就只有他一人无所事事。
他犯愁的事儿没跟贺子丰说,但贺子丰感应到了。
贺子丰记在心里,跟秋玉道:“县太爷打算开一个保育堂, 没有人管,让我问问你能不能干?”
大人估计是被县城百姓开康解囊的事儿温暖到了,听县太爷家的小厮说大人年都没过好,就惦记着县里的事情了。
县里那些孤苦无依的小孩多。以前没人管,孩子随便在街道上游混,要么被人控制成天小偷小摸的。要么端个饭碗去要饭,通常活不到十岁。
县太爷想着官办保育堂,让一些无人抚育的小孩可以有个栖身之所。
这个消息一说衙役们都喜欢。县里的人成亲早,衙役们大多都是当爹的。看到那些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崽子游荡在街上,缺衣少食的的确揪心,县里要是牵头,他们也能放心一点。
就缺个管事儿的。
县太爷要求是,管事儿的必须成过亲,生养过的人,这样才能有爱心。最好识文断字,每月三百文的工钱,一季两套衣裳。跟衙役都是一样的。县太爷就想起贺子丰来了,让问问秋玉愿不愿意干。
贺子丰特意询问。
秋玉喜欢跟小孩子们打交道:“但我没做过。”他想试试,但害怕自己弄不好。
贺子丰道:“没事儿,除了你之外,还有两个岁数大的阿嬷来帮你。要是真有那些坏的,喜欢欺负人的小孩子,你就跟我讲。”
秋玉一听,这才放了心,道:“可是我们都走了,娘怎么办。她一个人会不会太孤单寂寞。”
贺子丰道:“你现在能看到娘的身影么,她成天跟那些老姐妹相处的比咱们时间还长。再说咱俩天天晚上还回家呢!”
见秋玉的确不放心,贺子丰把方氏找来。跟他把这事儿一说。方氏听闻,顿时高兴了,道:“咱们家真是祖上冒青烟啊,出了俩吃官粮的。”
旁边的妇人听了也羡慕,知道人人都爱听好话
贺子丰调了馅儿,没一会儿就把包子包好了。随后上锅里蒸去。
等把东西弄的七七八八,秋玉才过来。在小厨房依稀能听到儿子读书的声音。
秋玉用立领遮住昨儿贺子丰啃咬的印子,但是边缘处还是能见到一点点的红痕:“娘,早啊。”
秋玉见方氏也在这,脸一红,不知道还以为他在床上躲懒呢。
方氏见秋玉不好意思了,连忙道:“我纳鞋底去。听着然然读书的声音,纳鞋底都更有劲儿。”说完走了。小厨房里只有秋玉跟贺子丰俩人。
贺子丰搂着秋玉道:“玉儿。”说完去咬他耳朵。
秋玉道:“别闹。”半天憋了一个:“你要再这样,我要咬你了。”
听的贺子丰噗嗤一乐,只觉得眼前这个人爱不够似得。
第101章 番外二:秋玉的事业
转年到了春天, 贺子丰终于把他们家的小崽子扔到了书院,这才得了点空闲。
但他们家秋玉感情丰富,给孩子送到私塾,小家伙进屋的时候, 秋玉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害怕孩子看见了伤感, 转身离开了。回到县里的大宅子里, 他们囤的酸菜,酱菜, 萝卜白菜啥的都用光了。亏得准备的充足, 要不年前就得关铺子。
那边卖了不少钱,贺子丰把账本和账目上的钱拿出来, 是一个连他都惊叹的数字。
现在过了冬季牛羊肉断供,摊位撤了, 原班人马又回到了他们的老店,贺子丰给几个人都发了个红包,其中大厨张师傅的红包装的最多。
有这么个手艺好的大厨,他倒省心不少。
唯有秋玉有些忧愁,一下子找不到存在感了。
现在店里有大厨,有帮工, 连账房都有, 而且人家配合的很好, 根本不用他做什么。
贺子丰每日还要去县衙里上工,方氏编筐的事儿忙的热热闹闹的,崽崽都去读书了,全家里就只有他一人无所事事。
他犯愁的事儿没跟贺子丰说,但贺子丰感应到了。
贺子丰记在心里,跟秋玉道:“县太爷打算开一个保育堂, 没有人管,让我问问你能不能干?”
大人估计是被县城百姓开康解囊的事儿温暖到了,听县太爷家的小厮说大人年都没过好,就惦记着县里的事情了。
县里那些孤苦无依的小孩多。以前没人管,孩子随便在街道上游混,要么被人控制成天小偷小摸的。要么端个饭碗去要饭,通常活不到十岁。
县太爷想着官办保育堂,让一些无人抚育的小孩可以有个栖身之所。
这个消息一说衙役们都喜欢。县里的人成亲早,衙役们大多都是当爹的。看到那些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小崽子游荡在街上,缺衣少食的的确揪心,县里要是牵头,他们也能放心一点。
就缺个管事儿的。
县太爷要求是,管事儿的必须成过亲,生养过的人,这样才能有爱心。最好识文断字,每月三百文的工钱,一季两套衣裳。跟衙役都是一样的。县太爷就想起贺子丰来了,让问问秋玉愿不愿意干。
贺子丰特意询问。
秋玉喜欢跟小孩子们打交道:“但我没做过。”他想试试,但害怕自己弄不好。
贺子丰道:“没事儿,除了你之外,还有两个岁数大的阿嬷来帮你。要是真有那些坏的,喜欢欺负人的小孩子,你就跟我讲。”
秋玉一听,这才放了心,道:“可是我们都走了,娘怎么办。她一个人会不会太孤单寂寞。”
贺子丰道:“你现在能看到娘的身影么,她成天跟那些老姐妹相处的比咱们时间还长。再说咱俩天天晚上还回家呢!”
见秋玉的确不放心,贺子丰把方氏找来。跟他把这事儿一说。方氏听闻,顿时高兴了,道:“咱们家真是祖上冒青烟啊,出了俩吃官粮的。”
旁边的妇人听了也羡慕,知道人人都爱听好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