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节(1/2)
一丝暑气,微风拂面吹得人心旷神怡。两人踱步到后院的湖边,天边新月如勾倒映在湖面,一股荷叶的清香味扑鼻而来。
湖里的荷花已经凋谢,长出不少莲蓬来。原本刘府这边没种着荷花,去年刘龄之特意从东市买的藕回来种上的,就是为了秋天给两个小孙孙摘莲蓬吃。
徐渊道:“湖里的莲蓬熟了吧。”
“我给你摘几株。”刘龄之说着脱了鞋,掀起衣袍便去摘。
湖边的水不深,只没过腿弯,刘龄之挑长得嫩的莲蓬摘了十多个拿了过来。吃莲蓬就要吃嫩的,老了里面的莲子心是苦的不好吃。
徐渊嗔道:“都给我摘下来,明儿个敬嘉过来又要哭鼻子了。”
小孙子孙女两岁半了,正是好玩的时候,敬嘉还是那个爱哭鼻子的性子,柔嘉则是个大大咧咧的小女汉子,走路还不稳就学会跑了,摔倒也不哭,自己爬起来拍拍裙子接着跑。
“吃没了明年再给他种。”
两人坐在湖边剥着莲蓬,徐渊把剥好的莲子递给他:“这个甜,你尝尝。”
刘龄之就着他的手吃进去感叹道:“阿渊你都好久都没陪我出来走走了。”
徐渊看他委屈巴巴的模样,心里一阵歉意:“等忙过这一阵子,咱们俩出去游玩一趟?”
刘龄之把吃完的莲子壳扔进湖里,老脸有点挂不住:“也,也不必专门出去玩,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让人知道怪难为情的。你别把心思都全都放在朝事上,偶尔抽出一时半刻的功夫陪陪我就行了。”
徐渊笑着拉住他的手道:“好,那每天晚上吃完饭,咱俩便出来溜达溜达怎么样?”
“嗯。”刘龄之回握住他的手,把他拉到身边道:“我有点想老家了。”
“刘家屯?”
刘龄之摇摇头:“安平镇。”
虽然那里没有亲人,房子也卖了,可刘龄之还是时不时的想起以前的生活。
“昨个晚上我做梦,梦里光怪陆离,咱俩爬在树上摘柿子,你都快爬到树梢了,三爷爷坐在旁边一个劲叮嘱咱们小心别摔了。”
徐渊知道刘龄之是忧心自己,所谓高处不胜寒,位高权重自然也要担着同样的责任,一旦出错便会连累全家人。
两人十指紧扣,不必言说便懂其中之意。
*
自从有了柔嘉和敬嘉两个小宝贝,刘翠花和刘老汉仿佛年轻了十岁。
白日里刘婉带着两个孩子一整天在二老院子里玩,刘老汉前几年腿疼的走路都费劲,如今背着孩子都不用拄拐杖了,这重孙孙可谓是一剂良药。
两个老人一直惦记着什么时候回趟老家,给两个孩子上族谱。之前孩子太小,走这么远的路怕染上风寒,如今孩子稍微大一点大郎却没了时间。
前阵子豆芽和二明从老家回来给捎了信,大明家又添了一个孩子,算上这个大明家一共有四个孩子,中间的两个都没养住。
刘翠花提起这件事就难受的掉眼泪,大明家的老二是十岁时起麻风没的,第三个孩子四岁时染上伤寒也走了,夫妻俩三十多岁,如今能再生一个孩子,也算是给大儿子添个伴。
这个时代的孩子脆弱的很,稍有不慎便遭夭了,能像刘翠花这样养大四个孩子的人家属实不多,这也是老两口不敢带着重孙轻易走动的原因之一。
在京都有个头疼脑热的可以找御医看病,去了乡下那便是赤脚大夫随便薅几根草药泡水喝了。
“我想着得空了把大明一家也带到京都来吧。”刘翠花纳着鞋底道。
刘老汉闻声抬起头:“能行吗?得跟大郎和幺儿商量商量。”
刘翠花放下鞋底:“这事我寻思了许久,咱们在刘家屯至亲至近的人也就剩大福一家了。如今二明给咱管家管的这样好,豆芽也是个知进退的性子,眼看着他们日子越过越好,大明他们还在村子里种田,总觉得怪过意不去的。”
刘老汉点头:“是这样没错。”
湖里的荷花已经凋谢,长出不少莲蓬来。原本刘府这边没种着荷花,去年刘龄之特意从东市买的藕回来种上的,就是为了秋天给两个小孙孙摘莲蓬吃。
徐渊道:“湖里的莲蓬熟了吧。”
“我给你摘几株。”刘龄之说着脱了鞋,掀起衣袍便去摘。
湖边的水不深,只没过腿弯,刘龄之挑长得嫩的莲蓬摘了十多个拿了过来。吃莲蓬就要吃嫩的,老了里面的莲子心是苦的不好吃。
徐渊嗔道:“都给我摘下来,明儿个敬嘉过来又要哭鼻子了。”
小孙子孙女两岁半了,正是好玩的时候,敬嘉还是那个爱哭鼻子的性子,柔嘉则是个大大咧咧的小女汉子,走路还不稳就学会跑了,摔倒也不哭,自己爬起来拍拍裙子接着跑。
“吃没了明年再给他种。”
两人坐在湖边剥着莲蓬,徐渊把剥好的莲子递给他:“这个甜,你尝尝。”
刘龄之就着他的手吃进去感叹道:“阿渊你都好久都没陪我出来走走了。”
徐渊看他委屈巴巴的模样,心里一阵歉意:“等忙过这一阵子,咱们俩出去游玩一趟?”
刘龄之把吃完的莲子壳扔进湖里,老脸有点挂不住:“也,也不必专门出去玩,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让人知道怪难为情的。你别把心思都全都放在朝事上,偶尔抽出一时半刻的功夫陪陪我就行了。”
徐渊笑着拉住他的手道:“好,那每天晚上吃完饭,咱俩便出来溜达溜达怎么样?”
“嗯。”刘龄之回握住他的手,把他拉到身边道:“我有点想老家了。”
“刘家屯?”
刘龄之摇摇头:“安平镇。”
虽然那里没有亲人,房子也卖了,可刘龄之还是时不时的想起以前的生活。
“昨个晚上我做梦,梦里光怪陆离,咱俩爬在树上摘柿子,你都快爬到树梢了,三爷爷坐在旁边一个劲叮嘱咱们小心别摔了。”
徐渊知道刘龄之是忧心自己,所谓高处不胜寒,位高权重自然也要担着同样的责任,一旦出错便会连累全家人。
两人十指紧扣,不必言说便懂其中之意。
*
自从有了柔嘉和敬嘉两个小宝贝,刘翠花和刘老汉仿佛年轻了十岁。
白日里刘婉带着两个孩子一整天在二老院子里玩,刘老汉前几年腿疼的走路都费劲,如今背着孩子都不用拄拐杖了,这重孙孙可谓是一剂良药。
两个老人一直惦记着什么时候回趟老家,给两个孩子上族谱。之前孩子太小,走这么远的路怕染上风寒,如今孩子稍微大一点大郎却没了时间。
前阵子豆芽和二明从老家回来给捎了信,大明家又添了一个孩子,算上这个大明家一共有四个孩子,中间的两个都没养住。
刘翠花提起这件事就难受的掉眼泪,大明家的老二是十岁时起麻风没的,第三个孩子四岁时染上伤寒也走了,夫妻俩三十多岁,如今能再生一个孩子,也算是给大儿子添个伴。
这个时代的孩子脆弱的很,稍有不慎便遭夭了,能像刘翠花这样养大四个孩子的人家属实不多,这也是老两口不敢带着重孙轻易走动的原因之一。
在京都有个头疼脑热的可以找御医看病,去了乡下那便是赤脚大夫随便薅几根草药泡水喝了。
“我想着得空了把大明一家也带到京都来吧。”刘翠花纳着鞋底道。
刘老汉闻声抬起头:“能行吗?得跟大郎和幺儿商量商量。”
刘翠花放下鞋底:“这事我寻思了许久,咱们在刘家屯至亲至近的人也就剩大福一家了。如今二明给咱管家管的这样好,豆芽也是个知进退的性子,眼看着他们日子越过越好,大明他们还在村子里种田,总觉得怪过意不去的。”
刘老汉点头:“是这样没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