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松心情,他就能更好地坚持下去了。

    “那个……我还要跟着师父修炼,不能随便外出。”

    时倾:“……”他才不信随离的「修炼」,不过不想点破罢了。

    远处传来更声,竟已是五更了,不知不觉,天都快天了。

    尽管才跟随离见过两次,两人相处,加起来还不足两个时辰,时倾无端端地,对随离生出股依依不舍之感,说:“我要回去睡了。”睡不睡无所谓,关键怕元恺睡觉醒来一摸,他不在床上,就不好了。

    “嗯,我也该回去了。”随离跟着时倾一路走回曲廊,在他掐了法诀,正准备对小厮施用术法之时,时倾状似无意地问:“慢着,我有句话,一直想问。”

    随离的唇角仿佛勾着一个永不消逝的温暖微笑:“什么话?”

    “你总说,咱们是故人,究竟是怎样的故人?”这个问题,就像「母亲到底有没有把他托付给元恺」那个问题一样,憋在心底很久了,一个想问不敢问,另一个找不到机会问。

    “对我来说,认识你,是我最大的幸运。对你来说,认识我,是你噩梦的开始。”

    这是什么样的关系?时倾只听得心肝一颤。

    正如时倾猜想的那样,第二天,元恺拿了一份由几位清客相公拟写的信函稿纸,让时倾照着,一字不增,一字不减,抄出来就行了。

    时倾写的信,一则粗浅干巴,难以感人;二则,楚英睿怕时倾在信文里夹了什么旁人看不懂的机锋,不敢用时倾写的信。

    时倾看清客相公们写的信函,先是以「自己」的口吻,讲述「自己」听母亲回忆柴家遭受的不幸,透出一股悲愤之情,以引起柴门弟子的同情。

    其次写了「自己」母子在安若王府避难,甚是感谢安若王爷出手相救的高义。不过,这一段写得很简约,三四句话便带过去了。

    因为安若王爷遭圣上忌惮,偏又老而不死,成了官场禁讳,若是写得太多,未免有为安若王府歌功颂德之嫌。若是完全不提,又会显得「自己」天性凉薄。

    跟着写了「自己」的近况,已经开蒙读书,在王府夫子的教导下,明事理,知是非。母亲想起从前子濯先生曾有收徒之语,「自己」在和岐州这个小地方,也听到了子濯先生的大名,对先生的品格,学识,不胜仰慕。这里一大段马屁用少年人的仰慕语气拍出来,极有真情实感。

    最后,希望能劳动子濯先生大驾,在「自己」十八岁生辰之日,前来安若王府践行当年诺言,把「自己」收归门下。这一段写得不多,却是点睛之笔,希望子濯先生能够重信守诺,不辞辛劳,奔波一趟。

    说实话,时倾对拟出这封信函的几个清客相公相当佩服,单他自己,是写不出这么情辞恳切,面面俱到的信函来的。

    关键信函还写得不卑不亢,既没有落难小孩向长辈请求救助的卑微,也没有搬出自家祖辈恩情,挟恩图报的卑劣,十分符合时倾的身份,以文观人,还能让看信之人对写信之人高看几分,留下良好印象。

    世子爷亲自拿着时倾抄的信笺,翻来覆去检查了几遍,确认没有猫腻之后,才叫下人送去凤景城,交给邹凡尘。

    对那封信,世子爷的着眼点,跟时倾不同,在楚英睿看来,通篇都是虚头巴脑的客套话,只有「重信守诺」四个字,才是落到实处的利害关键点。

    这信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邹凡尘来收时倾为徒,践行当年的许诺。

    对于一个声名渐隆,隐隐然将要成为儒学后继大儒的人来说,邹凡尘必须要带头践行儒学所教导世人的立身处世的各种行为规范,为世人做出表率。

    「信」是儒学里非常重视强调的一个方面,五常八德都有提及。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爆出邹凡尘背弃了当年的亲口许诺,无疑会对他的声望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品行有了瑕疵,他这辈子别说成为大儒,今后还得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