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落下了终身残疾,无法站立,娘子为此终日以泪洗面,哭伤了身子,落下了不治之症,圣人寻遍天下名医,召僧道三千,放三千宫女出宫为娘子祈福,却始终不见好。”

    秦娘子擦着泪,“放出的宫人,其实是娘子知道自己已无药可医而向圣人求的,奴也是在那时被娘子送出了宫。”

    “佳人消香玉陨,圣人也开始性情大变,才有后来的宫廷血案。”秦娘子又道,“贵妃娘子仁善,每逢圣人从前朝负气归来,娘子总能有法子安抚,故圣人极为依赖娘子,若娘子还在,必不会允此等惨案发生的。”

    “这些事,我从来不知道。”李忱道,“问过舅舅,但舅舅并不知道当年的事。”

    “当年崔相公,还只是万年县令,事出后,圣人封锁了消息,连当年替您诊治的御医,包括在场的所有宫人与宦官,自那一日后都没了踪影。”秦娘子娘子道。

    听到这儿,李忱大概明白了当年死的为何是皇九女,而自己又为何会以皇十三子的身份出现在众人跟前。

    “当年的清河崔氏,也因娘子,盛极一时。”秦娘子红着双眼愤怒道,“满堂朱紫贵,而今却用娘子以命换来的富贵,滋养出这等魔鬼。”

    作者有话说:

    唐以前是分食制(因为有尊卑等级)等级森严,到唐中后期合食制才开始出现,但并不是主流。

    平民百姓处于同一阶级,所以一张桌子并没有什么,但是宫中就不一样了,按身份,三六九等,用具皆有不同,古人将礼法看得很重,文喜是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形成了条件反射,即便李忱是仁主。

    申榜中,宝儿们多多留评哦。

    第9章 朔方行(九)

    李忱长叹了一口,对于秦氏之子的死她十分自责,“罪过。”同时,在听完秦娘子的分析后,她仍觉得兄长与母亲的死有蹊跷。

    “好好的画舫,为什么会突然侧翻?”李忱挑眉问道。

    “事发后,圣人雷霆大怒,曾派长安、万年两县的不良人暗中调查此事。”秦娘子回道,“最后竟查到了当朝皇太子的头上。”

    “所以圣人才赐死废太子母子二人?”李忱问道。

    秦娘子点头,李忱却深深皱起了眉头,“圣人宠爱十三子,欲废太子改立十三子,太子危,才行此残害手足之事,剑走偏锋,当年,就是这样立案的吧?”

    秦娘子点头,“当年的案子闹得很大,因为涉及储君,故三司推事,最后由圣人亲鞠,才将此案定下。”

    李忱闭上湿红的双眼,搭在扶手上的手,青筋因愤怒而涨起,“不管幕后之人是谁,因为权力之争,就可以如此草菅人命吗?”

    显然,她并不相信是废太子所为,所以查阅了许多卷宗,却始终没有线索,于是她四处打听,一路寻到九原,就是为了弄清当年的真相。

    落水案的谋杀伎俩太过拙劣,因为当时的皇太子兼仁孝之名,深得百官之心,朝中的宰相便以东宫没有过失而反对皇帝易储,为此,皇帝还罢撤了十余名行封驳事的官员。

    在百官拥护的情况下,皇太子却做出这样有背品性的事,这无疑是自杀,所以当年的落水案,一定另有蹊跷。

    “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若贵妃娘子知道小郎君不仅康健,还成长的如此超群绝伦,九泉之下,必会感到欣慰。”秦娘子又道。

    “可我,再也吃不到我阿娘做的酥饼了。”两滴泪水再次从李忱眼角流出,今日,是她这十余年来,第一次在人前落泪。

    作为大唐的公主,没有争储之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直到六岁那年,她失去了爱护她的兄长,失去了疼爱她的母亲,父亲对她也渐渐疏远,迎进宫的娘子一个接一个,每到入夜,她总能听见各个宫殿里传来欢声笑语,十五岁那年,她便自行请奏离宫,获得父亲的允准,并从户部调拨了银两替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并不算大的府邸,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