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城——

    一辆马车向皇城快速驶去,长安城中一片狼藉,在战事平息后,禁军将残余的叛军全部收押,清理城中尸首,见叛军已被剿灭,躲藏在暗处的宗室以及朝臣便都陆陆续续出来了。

    “吁。”文喜的马车被一群孩童挡住了去路,而护在那群孩童身前的,是一名浑身是血的绿袍官员。

    他将身后那群在此次兵乱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紧紧护住,“没事了,没事了。”随后引导着他们走到一边。

    这些孩子都是跟随父母出来看灯会的,其中一部分与父母亲族走丢,还有一部分则在这次动乱中彻底失去了亲人。

    原本着急就医的文喜,这次却没有大喊大叫,“严公?”

    殿中侍御史严真清并没有像那群胆怯的宗室与朝臣一样躲藏起来,而是在兵变时利用自己在文坛上的声望,组织了一些民兵积极平乱。

    “小文?”严真清听出了文喜的声音。

    而车内的李忱也听出了授业老师的声音,李忱并没有下车,而是抱着苏荷,于车内叉手行礼,“学生李忱,见过先生。”

    严真清看着雍王急切的模样,于是将路让开,“十三大王先去办要事吧。”

    “长安城的百姓,就拜托先生了。”李忱再次行礼道。

    “驾!”

    文喜架着马车离去,一阵寒风吹起了严真清的幞头系带,他看着马车离去的方向,里面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不禁发出了叹息声。

    “叔父。”两个与严真清年岁相近的中年男子将手中带血的横刀收起,“叔父。”

    严真清回头,发现是刚刚因混乱而冲散的两个宗侄,“泉明、季明,你们没事吧?”

    两个青年摇头,“刚刚城中一片混乱,幸而我与季明有些身手,加上带出来的几个家奴,护得几家人平安,但也仅仅只有几家。”严季明低头失落道,“幸好父亲在范阳,这次没有跟随范阳节度使陆善入朝,否则见此场面,定会拿刀与贼人拼命。”

    “本来,叛军士气正盛,眼看无法护住时,长安城中突然涌入两支骁骑卫士,叛军就这样被吓退了。”严泉明说道。

    “折冲府?”严真清摸了摸胡须思索。

    “是上洛郡,马蹄卷起的烟尘,淹没了整条长安大街,应该不下千人。”严季明说道。

    “上洛郡只有两府卫士,此次叛乱是突然而至,且是为刺杀天子诛杀奸相而来,应该不是兵部与圣人调入京城的。”严真清分析道,随后他又看向皇城处,半眯着眼睛,“上洛太守李守忠,可是贵妃娘子的故人呐,为了一个恩情,甘愿冒诛九族之罪么。”

    “贵妃娘子…崔贵妃吗,若是崔贵妃那便不足为奇。”严季明说道,“范阳军中亦有旧将曾受娘子之恩,当年崔氏冤案,更有赴死者,只可惜娘子消香玉陨,这盛世,便也一同去了。”

    “不过,崔贵妃已仙逝多年,那故人,又是谁请来的?”严泉明疑惑道。

    严真清知道是谁,但他并没有说出来,“将这些伤民与孩子安顿好吧。”

    “喏。”

    “过了这个上元夜,阿兄就已是一个甲子的高龄,操劳半生,也应该好好颐养天年了,回去之后,你们好好劝劝他。”严真清朝两位侄儿提醒道。

    二人点头,明白其意,严真清族兄严高清任范阳节度使判官,为范阳节度使陆善属官,受到陆善器重,严真清之意,是在提醒兄弟二人。

    “阿爷说过既是属官,也是大唐的臣子,无论身处何处,都无法改变一个臣子的忠心。”

    作者有话说:

    严真清原型是颜真卿~

    皇帝对李忱还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崔贵妃死在了最好的年华中,也是皇帝最喜欢最依赖的时候。

    纯属虚构,请勿考据。

    第90章 长恨歌(四十四)

    ——太医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