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出皇帝的手诏,写在一张黄娟布上,“天子手诏。”

    然而陆善即使听见与看见了,却仍卧于榻上不起身,也不跪拜,“我身体有疾,无法下床,望圣人宽宥。”

    中使没有说话,天子手诏如天子亲临,而陆善却以病为由不行任何礼仪。

    陆善见中使不言语,于是问道:“我久不在朝,圣躬安否如何?”

    “圣躬安。”中使道。

    “那就好。”陆善叹了一口气。

    中使于是拿着起手诏念道:“闻卿久病,卧榻数日,终不见好,朕心甚忧,朕已下令将作监,为卿于华清宫新造温汤所,卿可于十月入朝,与朕一同前往华清宫,至于献马之事,等卿病愈,再作商议。”

    陆善听后,心中泛起了嘀咕,他知道天子已经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说道:“马不献也好,圣人既有诏命,臣十月当入京师。”

    “来人。”不等中使说话,陆善唤来了左右,“中使舟车劳顿,当好好歇息,将中使送下去歇息。”

    “喏。”

    中使被带下去后便安置于馆舍中,期间曾多次请求面见陆善,都遭到了拒绝。

    几日后,陆善命人将中使送回长安,而对于皇帝的宣召与慰问,并没有上表谢恩。

    中使回到长安,将陆善之事一五一十的说出,旋即又道陆善次子跋扈之事。

    然而皇帝却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陆善答应入朝一事上。

    时至今日,皇帝仍然不愿相信陆善会做出背叛自己的事情,这让张国忠很是恼怒,恨不得陆善今夜便打到潼关。

    “三郎。”张贵妃踏入紫宸殿,看着一脸憔悴的皇帝,关心道:“这是怎么了?”

    皇帝躺在殿内的阶梯上,仰头看着殿中大柱上的横梁,“他们都说陆善即将造反。”

    听到皇帝的话,张贵妃挑了挑眉,“三郎相信么?”

    皇帝低头不语,张贵妃便道:“三郎有疑心,那么妾身便也有疑心,因为有利益与价值,所以才会想要接近与讨好,但有些东西,总是伪装不来的,这一点,三郎最是明白,所以才会如此信任于他,无论群臣说什么,三郎都不愿意相信。”

    已至暮年的皇帝,双眼已经开始昏花,他静静躺在阶梯上,回想着自己的过往,出生于充满了宫斗的帝王之家,祖母的狠厉,让他见过太多的杀戮,也让他无法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父、兄、妻、儿。

    如今垂垂老矣,才想起来,自己那么多儿子,却没有一个可以真正信任的。

    子替父之事,当朝已出现过不止一次,所以他才将自己的孩子当做犯人一样软禁起来。

    “快五十年了吧,朕有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皇帝缓缓说道,“初为人父,可是朕的心中却没有一丝喜悦,小娃娃,何苦生于帝王之家。”

    “这里,可是刀山火海呀。”皇帝靠着殿阶,声音很是沙哑。

    张贵妃于是在他身侧坐下,“这些年,三郎以真心待陆善,陆善对三郎,也以君父视之,然而人心难测,倘若他…”

    “不会的。”皇帝攥起了拳头,又添了一句,“至少朕在位时。”

    “瞧妾说的晦气话,三郎既然信任他,那么妾也当信任他,眼下千秋节将至,三郎当多多保重御体才是。”张贵妃扶着皇帝说道。

    作者有话说:

    千秋节就是唐玄宗的生日,安禄山造反那一年正好是七十大寿。

    其实要是没有杨国忠,好大儿应该还会继续韬光养晦,造太子的反。(除非皇帝开始不信任他)

    造反先不要急哈,皇帝的信任,导致朝廷一点儿准备都没有,等确定之后才派人匆匆募兵(募兵对抗)所以半年时间潼关就失守了。

    本文架空,太子李怏心里一直是仇视自己的父亲的,几乎没有得过父爱,从上位开始就被各种打压。

    第140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