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与风将军联手,定一举扫平叛乱。”

    “好。”高仙之的话,令皇帝大喜,也不管荣王是否愿意,便与诸臣敲定了此事。

    对此,毫无反驳之力的荣王很是郁闷,太子李怏拉着他回到议座,“十四郎莫要忧心。”

    “可是兄长,我…”荣王为难的看着李怏,随后又看了一眼张国忠。

    “别怕。”李怏宽慰道,“叛军当前,他还敢作乱么。”

    “报!”监门将军边令承踏入宣政殿,奏道:“河北道平原郡司兵参军李明求见。”

    作者有话说:

    坐朝论道

    第144章 长恨歌(九十八)

    青衫官员第一次来到宣政殿, 看着满堂朱紫,强压住心中的不淡定,走到御前跪伏道:“平原郡司兵参军李明, 叩见陛下。”

    作为掌管州郡军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的低级军官, 这也是李明第一次面见天子。

    他旋即上呈平原郡太守严真清的奏疏,“严太守命臣入京奏报陛下, 陆善于范阳以讨伐张国忠为名起兵谋反,并于治下各郡下牒通传协从。”

    李明从平原郡一路赶来, 等他到达长安时,天子与百官早已知晓陆善反叛之事。

    于是群臣对于李明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 以为平原郡与河北诸郡一样, 面对强敌不敢抵抗,所以皇帝对严真清的奏疏也毫无兴趣。

    “朕已经知道了, 不用卿千里迢迢跑回来报信。”皇帝说道。

    冯力朝宦官们使了使眼色,李明于是急切的说道:“严太守此前已获陆善将要造反的消息,于是在暗中招募义士, 填充粮仓, 而今平原郡依旧在坚守, 并没有归顺叛军。”

    “太守还说,诸郡之所以投城, 乃是因为叛军势众, 只要有州郡拼死抵抗,必然会有其他的一同响应, 大唐仍有忠义之士。”

    当李明的话说出时, 皇帝从御座上站起, 连忙制止了拉他下去的宦官, 随后还查看了严真清的奏疏,字迹工整,自成一派,皇帝见字与内容,欣喜万分。

    然而皇帝对严真清这个人却并没有什么印象,“朕虽然不知道严真清是何相貌,但凭他的字,便能知道他一定是个刚正的忠贞义士,没有想到,他做事竟如此出色。”

    皇帝面露喜色,群臣纷纷疑惑,皇帝遂解释道:“原来常山郡是诈降,而平原郡太守严真清与常山郡太守严高清为族兄弟,他二人商议诈降,待叛军西进时,在其背后发兵牵制。”

    皇帝越说越高兴,似觉得胜利在望一般,“有严氏兄弟这样的忠义之臣,何愁叛军不能平定。”

    群臣听后,觉得虽是喜讯,但他们明白平原郡与常山郡兵力薄弱,光靠两个郡牵制二十万大军,无疑是以卵击石。

    “平原与常山两郡如今都在叛军的后方,兵力虽然不多,但也能给叛军造成不小的麻烦,只要朝廷出兵,与他们前后夹击,成效就很大了,对于收复失地,也是极大的帮助。”太子李怏说道。

    “即刻打开内库,招募平叛义士,凡是平乱者,朕必重赏。”

    “陛下圣明。”

    因严真清之事,让皇帝与群臣都看到了平乱的希望,然而张国忠却没有像群臣一样感到喜悦,因为当年正是他将严真清排挤出京的。

    一但平乱成功,严真清必然会受到重用,届时,自己的地位恐将不保。

    “而今叛军即将渡河,东征行军尚需时间,太原为阻挡叛军西进要地,当安排武将领兵驻守,河南道乃东京所在,绝不能落入贼人之手。”太子李怏又奏道。

    对于皇太子的话,群臣纷纷点头,皇帝看着自己平日里面对自己懦弱无刚的长子,心中顿时百感交集。

    无奈战乱严酷,于是皇帝又下诏,以羽林大将军王成业为太原尹,于河南置节度使,领陈留十三郡,并以卫尉卿章介冉为河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