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寝宫走去,“一会儿看你还如何嘴贫。”

    -----------------------------------

    元兴元年十二月,回鹘遣使抵达长安。

    ——宣政殿——

    李忱一袭明黄袍,端坐于宣政殿秦镜之下。

    “我汗向之前的无礼,对大唐皇帝陛下,表示歉意。”使者将手覆于胸前单膝跪地道。

    “回鹘汗国自立国以来,便与大唐世代交好,先可汗在位时,曾派太子前往大唐,助大唐平定叛乱,如今一时糊涂,还望皇帝陛下谅解。”

    “战争所带来的生灵涂炭是朕不愿见到的。”李忱正襟危坐于御座上,向使者说道,“因此,朕不愿与诸邦起干戈,但若有人起觊觎之心,图谋不轨,那么大唐也绝不姑息,凡是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在强劲的军力以及皇帝的决心之下,使者有些胆怯,他低头献上一份和书,“为表歉意,我汗特献上一千匹骏马,并请愿求娶大唐公主,以重修两国之好。”

    “两国若是诚心修好,又何必用联姻来巩固。”李忱当场拒绝道,“朕这一朝,绝不会用人当做恩赏。”

    “如果回鹘真有诚心,就献上龟慈与北庭吧。”李忱又道,她的眼神忽然变得十分凌厉,“如果回鹘不愿,那么朕会亲自率军取还。”

    作者有话说:

    下本开《美人谋》

    喜欢的小可爱帮忙点个收藏,前期预收对作者菌非常重用,爱你们哟~

    第245章 风定长安(十九)

    元兴元年, 北唐拒绝回鹘和亲之请,并夺回龟慈与北庭,重新与回鹘建交。

    经过仁宗的几年治理, 加之李忱继位后的一年, 短短四年时间,北唐的经济恢复迅速。

    李忱的母族作为山东士族, 李忱继位之后,却与历代先帝一样开始打压士族。

    又改变朝廷原有的恩萌制度, 宦官子弟若想要步入仕途,便只能走国子监与科举,这一改变引来了贵族阶级的不满。

    士族出身的朝臣, 以及几代为官的大家族纷纷上表抗议, 然而在历代君王的打压下,以及新君的坚持之下, 士族最终败下阵来。

    打压士族垄断朝政的同时,又于地方兴办书院,放开科举考试的限制, 凡士庶, 无犯罪前科者, 皆能参试。

    并延续武周朝之制,开设武举, 增设殿试, 以及糊名之法,又于礼部贡院置誊录所, 专司誊录糊名。

    兴元二年正旦, 皇帝率宗室、群臣, 祀太庙, 并为仁宗皇帝追加尊号,与此同时又将道宗时期所改则天顺圣皇后的谥号进行修改,遵其遗诏,将谥号改回则天大圣皇后。

    李忱的更改,直接否定了父亲道宗皇帝对武皇的不满,而追认了则天皇后的地位。

    皇帝的做法让诸臣感到不解,然又因对已逝之人更改谥号并不会影响朝政,百官们便也没有多说什么。

    正旦过后,诸国朝贡使者尚未离京,他们留在长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上元节。

    自北唐经历内乱,百姓流离失所,那举国欢庆的上元节自然也随着落寞,直到仁宗朝,国家逐渐安定下来,上元节的热闹才慢慢恢复。

    正旦过后,长安城进入了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各市坊开始为上元节做筹备。

    东西两市的街道上悬起一排排红灯笼,京兆府为讨新君欢喜,遂在长安城内搭建起一座巨大的灯山,灯山里有神像,并悬挂着条幅,上面写着——长安万年,元兴隆昌。

    这座巨大的灯山乃长安万年两县合力而造,这段时间的长安城,不断有外来人口涌入,他们穿着与汉人不一样的服饰,就连肤色也都各不相同。

    除了观赏灯会的游人,街道上还有讨营生的杂耍戏子,以及卖百货的货郎,他们挑着货架,手持拨浪鼓走街串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