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好的花样少女,便就这样丢了性命。

    可见封建社会对当时妇女的压迫。

    连堂堂公主都无法婚姻自由,更遑论其他人了。

    不过也有人找出雍朝时期民间改嫁的案例,证明雍朝时期的民风尚未保守到如此程度,质疑九公主的真正死因,开始阴谋论,怀疑九公主或许不是死于风言风语,而是死于宫闱阴谋和朝廷斗争……不过这就是另一件事情了。

    而据闻传出九公主与太医之事、导致九公主身亡的人,正是万世通。

    也因此,万世通得罪了皇室,受了牢狱之灾,不仅仕途毁于一旦,还在狱中成了哑巴,从此贫困潦倒。

    九公主之死让人扼腕,后面民间有词作大家以九公主为原型,创作出了一出折子戏,讲的便是九公主与太医的爱情故事。

    而在其中作为反派的,自然是万世通在戏曲中的角色——史不通。

    随着这出戏的流传和后续越来越多的艺术加工,史不通在戏曲里被人们骂了几百年。

    作为史不通的原型,万世通也经常受人误解。

    当然,后世虽然有人证明万世通并不是真正散布谣言的人,但是斯人已逝,为时已晚。

    也正是因为“万谨言”受了这场磨难,他的诗词风格,才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遭受牢狱之灾前,“万谨言”是万相国的孙子,虽然并不受宠,却也是富家子弟,衣食无忧,不缺荣华。

    但在遭受牢狱之灾后,“万谨言”便成了丧家之犬,不仅仕途无望,而且还成了哑巴,从此颠沛流离,一生贫困潦倒。

    也就是这个时候,“万谨言”才抛开了富家公子的外壳,真正地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在这个阶段,“万谨言”写了不少揭发底层百姓困苦、忧国忧民的诗句,开始了他的转变。

    他的诗词风格也从无病呻吟,变得哀国哀民,像是跳下了空中楼阁,来到了苦楚人间。

    等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更是字字泣血。

    “万谨言”的诗词风格本就是敏感细腻、以小见大,以诗观人,“万谨言”恐怕本身就是一个心思敏感的人,见到国破家亡,更是郁结于心,后来结局惨烈,也不让人意外了。

    若是哪天要排个古今第一冤诗人,“万谨言”一定会在候选人名单里,毕竟他的戏曲角色“史不通”从古代一直被人骂到现在。

    然而“万谨言”本人却是一个烈性之人,结局也算是以身殉国。因为万世通死得过于惨烈,后世有不少人崇敬他的气节,给他立祠作传。

    不过到了现代,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万谨言”其实就是史不通的原型了,大家往往会将二者分开来看。

    人们只知道,“万谨言”是一个有名的同情贫苦百姓的诗人,以身殉国,气节高尚,受人尊敬,而“史不通”则是戏词里的一个卑鄙小人,仗着家世为非作歹、嚣张跋扈,连皇室都不放在眼里,让人鄙夷。

    若是告诉不明真相的人万世通和史不通的关系,恐怕对方一定会惊讶无比。

    这也是历史的有趣之处了。

    而此刻,同桌继续噼里啪啦地在万谨言耳边讲话,仅仅用了课余短暂的十分钟,便讲完了这命途多舛的诗人一生。

    是的,也就只是十分钟而已。

    说完故事,她还显然有些意犹未尽,提起了另一个和万世通关系匪浅的人。

    “说起来,那个林道安可真厉害,明明历史上都没什么记载,却搭着两个朋友的青风,硬生生做到了流传千古……”说到这里,同桌的娃娃脸上满是艳羡,“什么时候,我也能结交到这样能让我流传千古的朋友啊……”

    听到同桌的话,万谨言还没有反应,就有旁边的同班同学起了兴致,凑了过来,同样艳羡道:“是啊是啊,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想要青史留册都做不到,但是这个林道安什么都没干,就轻轻松松办到了……人和人的区别可真大啊,我敢说,这个林道安肯定是青史留名的人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