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绞刑。

    而且,考中了秀才,朝廷会颁发象征品级的玉佩,比路引好使得多,不用受守城士兵重重检查盘问。

    是以,方子晨若是有功名在身,路上便可安全、方便许多。

    再有一条就是,回京,代步的工具,一路吃的,穿的,住的,没个百两银子,去不了。

    那么多银子,他们去哪要?

    以前想回家是他最大的渴望,有了乖仔,他最大的渴望就是能让孩子健健康康,吃饱穿暖,平平安安的长大。

    现在,这渴望又变了。

    甚至更贪婪。

    方子晨好面子,科举这没影的事儿,他才不会到处说,要是囔得满村人都知道,到时候夫君又考不上了,照他那德性,怕是得羞死,没半个月的恐怕都不敢出门,到时候知道是自己传出去的,怕是真的要揍他了。

    这会儿要请人担保,却是不得不说。

    方子晨要参加童生考的事,对刘婶子他们来说,很是突然,惊讶过后,又觉得很是胡闹。

    他们没参加过科考,但却是知道这科考不是一般人能考得上的。

    县试没有门栏,几乎是有时间,有勇气,有胆量,去报名了就可以。

    到了府试,就开始设有门栏了。

    它不像县试那般广开大门,县考通过者,方可参加下一轮的府试。

    府试过了,又才可参加院试。

    门栏一轮比一轮高。

    每年县试参考者,犹如过江之鲫,个个都心存妄想,总想跑去试一试。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千万人,几场考试下来,百不存一。

    那些识得两字,就想去‘试一试’的先不说,正经书院出来的,在秀才私塾里苦读多年的,他们接受正统教育,眼睛天天都盯在书籍上,勤奋刻苦,可那些人去考,那也是考来考去,考了八/九次了,也没考上。

    像小榕村的王书生。

    那些县试侥幸过的,也都在府试中败北了。

    扶安镇已经近十年,没出过一个秀才了。

    童生倒是有那么几个。

    竞争有多大,考试有多严苛,科举有多难,从这寥寥无几的人数便可窥见一二。

    对于河大愣和刘婶他们来说,寒窗苦读数十载,天天捧着本书看,那些人去科考,合情合理,可是方子晨······

    他们是知道他认得字的,可是学识‘渊博’不‘渊博’,有几斤几两,他们却是不知道的。

    他天天上工,醉宵楼客人进进出出那么多,肯定够忙,而且,他们都没见他看过书,行不行啊?

    这两天镇上挺热闹的,聊的都是些科考的事,传来传去的,哪怕在村里不谙世事的人,也听了几耳朵。

    大抵是年轻人不知所谓,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盲目跟风凑热闹吧!

    不管众人怎么想,方子晨能有这个胆子,赵哥儿也亲自上门来了,不管他考不考得上,就冲他现在在醉宵楼工作,认识那么多人,门路那么广,能帮还是要帮的,而且又不是多大的事儿,就是在担保书上盖个手印。现在帮了这个忙,对方欠了他们一个人情,以后若是出个什么事,也才好意思开口求上门去。

    第二天一早,村长带着河大愣和刘叔几个人来了。

    赵哥儿花二十文租了村长家的牛车,到底是请人帮忙,他也不好意思让人走着去镇上。

    四个担保人凑齐了,早上,赵哥儿早早就起来了,蒸了十几个包子,方子晨洗了脸,帮赵哥儿将装着辣椒酱的背篓提到牛车上,这才抱着乖仔坐上去。

    赵哥儿给村长等人分了包子。

    他做的个大,里头馅也足,一人两个顶饱。

    因为赶得急,众人这会还未吃早餐。

    肚里空荡荡的,早上雾气大,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下肚,人暖和了许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