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节(2/2)
般的大。
福公公瞧着现在这位考生答题还算顺畅,要是一会注意到了陛下的目光,只怕这难得的平静从容就要被打破了。心中一旦紧张起来那势必会影响发挥,结果可能就会不尽人意。
然而让福公公惊讶的是谢恒从头到尾头都没有抬,就好像对陛下的目光真的完全无所察觉一般,就一心低着头答题。福公公也不知道这是感觉迟钝还是真的心无旁骛。
时间一点点过去,场上有人已经答完,就坐着等待,偶尔目光不受控制地看向陛下,看到之后又会立即低下头,怕被陛下瞧见。
谢恒答得不是最快的,在他停笔时会试的前二十名中已经有多一半的人答完。
而落笔之后的谢恒也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忍不住好奇心偶尔偷偷窥视龙颜,还是始终低着头盯着自己的答卷,让人都有点担心他的颈椎。
谢恒那紧盯考卷的模样看的福公公都想笑,这考生还怕自己的答卷会长腿跑了不成?用得着这么不错眼珠地盯着?
惠承帝对谢恒的好奇更深了,真想知道这个从头到尾都淡定无比的考生会交给他一副怎样的答卷,竟然忍不住走到了谢恒身边俯身看去。
这一举动可把其他考生给镇住了,纷纷看向谢恒,也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是什么地方特殊竟然就这么得了陛下青眼。正常考试中可没有见到陛下在任何考生身边驻足,除了这个谢恒。
福公公大概是被谢恒的淡定给刺激了,这会竟然幸灾乐祸地想着“这下你小子不能继续装看不见陛下了吧?”
然而福公公还是太天真了,谢恒还真是依旧目不转睛,态度端正得不行,自然也没有一丝慌张害怕的模样。
这简直让福公公怀疑谢恒眼睛的周边视角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除非正正站在他面前,否则谢恒就真的看不到。
惠承帝原本就只是打算随便看看,岂料却越看越入神,眼中渐渐迸发出极强的光彩。
这次殿试的题目是有关地方赋税的应用问题,也是多届殿试以来惠承帝第一次亲自拟定题目。
按照现在的制度情况,地方赋税只有小部分被上缴朝廷,而大部分用于地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天灾人祸的应对,地方官员和一些地方兵马的饷银发放以及当地部分政策的推行事实等等。
然而惠承帝对这种制度却是不满已久。
虽说地方的花销不少,赋税的大头取之地方、用之地方看起来是合情合理,可实际上每年从国库中拨给地方的银两也一样不少啊!但凡有个旱灾水灾的,哪一次不需要国库拨放大笔的赈灾银两?赶上年景不好的时候惠承帝一看到户部尚书就头疼。
还有地方政策的推行实施,除了那些为纯粹为中饱私囊的“政策”之外,但凡是稍微对国民有那么点小利的政策,地方都要邀功似的上报朝廷,奏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最后总结两个字——要钱!
朝廷不得照样拨放?
银子流水一样的花出去,惠承帝只要问一句“你们地方的赋税都用在何处了”?那些地方官员就能给他列出好几本奏折的花销明细来,惠承帝哪里方便去验证真伪?最后还得面对地方官员的一顿哭穷,好像自己多问的这一句就是戳了地方的心窝子揭了他们的伤疤似的。
这时间一长,惠承帝心里也不得劲儿,于是就开始琢么着改制,至于怎么
福公公瞧着现在这位考生答题还算顺畅,要是一会注意到了陛下的目光,只怕这难得的平静从容就要被打破了。心中一旦紧张起来那势必会影响发挥,结果可能就会不尽人意。
然而让福公公惊讶的是谢恒从头到尾头都没有抬,就好像对陛下的目光真的完全无所察觉一般,就一心低着头答题。福公公也不知道这是感觉迟钝还是真的心无旁骛。
时间一点点过去,场上有人已经答完,就坐着等待,偶尔目光不受控制地看向陛下,看到之后又会立即低下头,怕被陛下瞧见。
谢恒答得不是最快的,在他停笔时会试的前二十名中已经有多一半的人答完。
而落笔之后的谢恒也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忍不住好奇心偶尔偷偷窥视龙颜,还是始终低着头盯着自己的答卷,让人都有点担心他的颈椎。
谢恒那紧盯考卷的模样看的福公公都想笑,这考生还怕自己的答卷会长腿跑了不成?用得着这么不错眼珠地盯着?
惠承帝对谢恒的好奇更深了,真想知道这个从头到尾都淡定无比的考生会交给他一副怎样的答卷,竟然忍不住走到了谢恒身边俯身看去。
这一举动可把其他考生给镇住了,纷纷看向谢恒,也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是什么地方特殊竟然就这么得了陛下青眼。正常考试中可没有见到陛下在任何考生身边驻足,除了这个谢恒。
福公公大概是被谢恒的淡定给刺激了,这会竟然幸灾乐祸地想着“这下你小子不能继续装看不见陛下了吧?”
然而福公公还是太天真了,谢恒还真是依旧目不转睛,态度端正得不行,自然也没有一丝慌张害怕的模样。
这简直让福公公怀疑谢恒眼睛的周边视角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除非正正站在他面前,否则谢恒就真的看不到。
惠承帝原本就只是打算随便看看,岂料却越看越入神,眼中渐渐迸发出极强的光彩。
这次殿试的题目是有关地方赋税的应用问题,也是多届殿试以来惠承帝第一次亲自拟定题目。
按照现在的制度情况,地方赋税只有小部分被上缴朝廷,而大部分用于地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天灾人祸的应对,地方官员和一些地方兵马的饷银发放以及当地部分政策的推行事实等等。
然而惠承帝对这种制度却是不满已久。
虽说地方的花销不少,赋税的大头取之地方、用之地方看起来是合情合理,可实际上每年从国库中拨给地方的银两也一样不少啊!但凡有个旱灾水灾的,哪一次不需要国库拨放大笔的赈灾银两?赶上年景不好的时候惠承帝一看到户部尚书就头疼。
还有地方政策的推行实施,除了那些为纯粹为中饱私囊的“政策”之外,但凡是稍微对国民有那么点小利的政策,地方都要邀功似的上报朝廷,奏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最后总结两个字——要钱!
朝廷不得照样拨放?
银子流水一样的花出去,惠承帝只要问一句“你们地方的赋税都用在何处了”?那些地方官员就能给他列出好几本奏折的花销明细来,惠承帝哪里方便去验证真伪?最后还得面对地方官员的一顿哭穷,好像自己多问的这一句就是戳了地方的心窝子揭了他们的伤疤似的。
这时间一长,惠承帝心里也不得劲儿,于是就开始琢么着改制,至于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