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心中有数了,多谢帝君告知。”

    还有几百年还是几千年?杨戬想,他总是能做好准备,看他未来的妹夫究竟是怎样一般人物的。

    公元683年,即永淳二年,李治驾崩,临终遗诏禅位皇后武氏。朝中诸臣不满,议当拱立太子李弘为帝。时天现异象,凰鸟高飞,以女主当立。长安血流三日,终以尊高宗遗诏为先,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仍以李弘为皇嗣。

    公元690年,即载初七年,官民共申,请改国号为周。同年,群臣上奏。帝许,于九月九日登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欲赐太子李弘武姓,弘坚辞。

    公元691年,即天授元年,有臣以“太子非国姓”为由,请废太子,附和者众。帝不语。同年七月,召寡居府中的太平公主入宫久居,赐姓武氏。

    公元698年,即圣历元年,废太子弘,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同年除夕,以思念长孙为由,留李弘嫡长子于宫中。

    “他们母子二人情谊深厚,事情倒是不曾发展到你我之前所设想过的那个最坏的结局。”

    群臣几次废立太子的请求,不过是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对上意的揣度罢了。

    有人觉得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女皇,既然毫不掩饰她的野心,不惜将长安杀到血流长河也要从她的丈夫、她的儿子手中抢过这个皇位,就定然也是希望她的武周能够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的。

    如此一来,一个从始至终都不肯改为武姓的太子,自然是女皇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们甘愿做皇帝手中的那一把刀,以李弘为踏板,来谋一个前程,谋一份青眼。

    而另一些人,则是一心想着李唐的正统,而不曾考虑过始终沉默不语,除了坚辞不受武姓外,实际上并没有反对过母亲任何举动的李弘心中到底是怎样的挣扎和为难。他们只一心想着要借助这位再名正言顺不过了的皇太子,来推翻他母亲的统治。

    好在,李弘仁孝,而武则天始终对这个长子怀有一分慈母之心。

    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儿子仍然姓薛。而她自被则天皇帝接入宫中后,便对外表露出了不愿再嫁的意思。想来太平公主也是心知肚明,想要如她的母亲一样力压群臣于她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但母亲是她的目标,她希望能够用余生所有的精力去达成她母亲曾经做到过的事。

    而那个被养在宫中,由武则天亲口承认了的皇长孙则是她母亲留给太平公主的助力与考验。是武周还是李唐对于原本姓李,是正儿八经李唐皇族的太平公主来说,差别实际上并不如对她母亲来说的那么大。

    但若是日后这个孩子能够姓“武”,便证明了太平公主亦不曾输于她的母亲。

    而若是日后太平公主迫于宗族和群臣,仍保留了这个孩子的李姓,那么即便他日重新改武周为李唐,名义上养在了她膝下的孩子,便能够保她全身而退。

    至于太平公主的好哥哥,那位占尽了正统之名却因为母亲的野心而错失帝位的太子李弘,则会为了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血缘亲情和那个孩子,相助于她,而不是站在太平对面,成为她的对手,就像是这么些年,他对着母亲一样。

    “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李弘犹豫的,无非是既不愿伤害母亲,又不愿愧对父亲。李唐和武周,他没有觉得哪个就一定是理所当然,方才能够被武则天说服。”

    安宁公主的死,李治的多情与滥情,还有李治临终前对李弘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恶意和武则天从始至终对他的维护……武则天手中的筹码足够多,李弘又是这样柔软又纯粹的性格,自然能够被最疼爱他的阿娘所说服,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甚至于愿意相助太平。

    最后那部分是作者君贫瘠的智商能想出来的最圆满的结局了呜呜呜呜就是想给则天大大圆梦,至少她活着的时候不用妥协。

    第116章

    “帝君,此事当如何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