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帝辛笑笑,却突然提起了昔日封神旧事。

    “当年以清源妙道真君智勇,金台拜将却仍只封他个督粮官。纵使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观周将行事,每每要等真君督粮回转后救急,娘娘可知姬发同姜尚为何做此决定?”

    莫说这当真是出于看重。三军督粮官,把杨戬和土行孙、郑伦摆在一起,怎么看都显得杨戬格格不入。

    而若说这是姜尚暗藏的杀手锏……且不提杨戬此前已经屡次出手,商朝大军就算再傻也都不可能忽视了他。单就战场大局倏忽即变,姜尚就不怕杨戬到得晚了一步?

    瑶池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只看到了杨戬在封神战场上大放异彩,想着他若是死在那时魂魄封神才好,却从来都忽略了他在战场上的身份。

    帝辛也没指望王母能答得上来这个问题,他似笑非笑地停顿了一会儿,而后接着道:“‘巴师勇锐,歌舞以凌’。姬发为与我商军匹敌,请巴蜀之师助战,自然不能再让清源妙道真君再临阵前。”

    不然,到底是周武王伐纣还是蜀王?

    “况且,有姜尚在,想来姬发也知晓真君来历。当年帝尧知子丹朱不肖,便时常请族兄禀将其子送至他家做客,欲效当年少昊与颛顼旧事。真君身份敏感贵重,姬发岂敢轻易劳动于他?”

    商朝由九天玄女扶立,若非天庭种种操作,杨戬此人本该与他们天生站在同一阵营。

    帝辛看着仍是心有不甘的瑶池,暗感讽刺。他们一手树立的最大敌人,如今再来怀念或忌惮又有何用呢?

    “陛下当年那一道天旨,无论是‘昭惠显圣仁佑王’也好,还是‘听调不听宣’也罢,想来都不是顾念旧情,而是忌惮真君手上所握有的前朝势力吧。”

    那个在妖族天庭和玉帝、王母之间曾经极盛大而辉煌地存在过的、被人族念念不忘,由西王母一手扶立的以黄帝为代表的三皇五帝,一群本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却因为杨戬踏入了道途而绵延影响至今的上古神人。

    上古炎黄部族的遗民可不是如今孱弱的人族,那是足以被世人称之为古神的存在,有着灵气不曾断绝的人间养出来的天赋之能。

    听调不听宣,封的本就是未能实现完全统一前,地方形成的割据势力首领。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玉帝就已经应许了川蜀之地百万里,军、民、农诸事皆由杨戬自决。

    [1]汉蔡邕《独断》卷下:“帝谥……残义损善曰纣。”

    [2]《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

    [3]《绎史》卷七引《帝王世纪》:“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

    [4]南宋开禧三年《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夫昭惠灵显王者,爰自蜀川,乃象帝之裔,先天之神也。”这一句也是二郎身世的灵感,象帝虽然是天帝的意思,但不一定要指玉帝嘛,黄帝不香吗?然后满脑子屈原的“帝高阳之苗裔兮”2333

    第143章

    帝辛对于杨戬的了解除了先祖留下的记载外,也只有他在封神战场上展露的和旁人口耳相传中的那些。

    甚至于将那位在战场上屡挫商军的清源妙道真君和先祖记载中的“象帝之裔”联系起来,都已经是他魂魄封神上天后,方才通过一些传闻和蛛丝马迹推断出来的。

    那时候,即便是厌恶神佛不愿意祈求他们庇护的帝辛都忍不住感慨命运弄人,有一瞬间想过若是当日商容要求祭祀的“护国庇民之正神”不是女娲而是那位清源妙道真君又会如何。

    成汤之时,三皇五帝未远。

    如果说黄炎之争、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争斗,无论西王母做了怎样的选择,但归根结底都始终还是人族内部的竞争的话,那么自尧舜以始,后世每一位人皇更迭的背后,都有着西王母一系和昊天一系背后操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