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节(2/2)
大闹了一通。乡野粗人撒起泼来,可不顾什么体面,口中什么污言秽语都说出来,足足把周家的十八辈祖宗都骂了一遍。
周家虽说不是大富大贵,可也是体面人家,哪受过这样的气,被指着鼻子骂,也说不出什么狠话。
看热闹的人们,没想到这事还有后续,人挤人把整条巷子都围了,连带着街上不知所以的人,都往这边瞧。有知道内情的,给刚来的讲事情的来龙去脉,惹得议论的人更多了。
没办法,周老板只能花钱消灾,陪了八两银子,这才把人打发走。
他几十年的脸面都丢干净了,左右也没什么名声了,体面也不要了,关上门就是一通吵骂,伴随着老板娘阵阵的哭嚎声,又是一阵热闹。
人们直到周家静下来,才渐渐散了,同住一条巷子的,大概都知道周家的事,唏嘘了一阵也就都回了。
其实,周家除了老板娘这个正妻,还有一房小妾,乃是周老板从戏院里,赎回来的一个小哥儿。生的是眉清目秀,加上学了几年戏,身段也极佳,很是得宠。只不过因着主母忌惮,整日在后院,鲜少出门。
那小哥儿前两年生过一个孩子,同样是个小哥儿,可那孩子连一岁都没活过,就因为一场急病就去了。其实,原本要是提早找大夫医治,也不至于丢了性命,偏偏那时周老板不在家,老板娘硬说是普通风寒,拖着不让找大夫,这才白白耽搁了。
按理说那孩子是庶出,又是个双儿,就算平安长达大,也不能继承家业,根本就没什么威胁。无非是养上几年,倒时候找个人家婚配了,也就罢了。偏偏老板娘不是个能容忍人的,容不下那孩子。因着这事,周老板已经有几分不满,到底看在她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份上,忍下来了。
失了孩子,那小哥儿虽恨,可也知道现下做不了什么。他自幼家贫,家里又遭了旱灾,有人肯出半袋杂面,他爹娘就把他给卖了。因着年纪小,被转了一家又一家,最后才落在戏园子里头,学戏也苦,可好歹能吃饱饭,不用颠沛流离。
这番境遇,他自是懂得忍耐的,若不能有把握,一击必中,就只有忍着。当日强压下丧子之痛,一直忍到今日,才抓住机会。枕头风再加上肚子里的孩子,很快就将周老板的心拢的死死的。
周老板本就厌弃了发妻,再加上有贴心的小妾在旁,为了躲清静。很快就在外边找了处房子,带着人搬了出去。
出了这样的事,这里是彻底没法住了,原本李大成挺相中这处院子的,离着铺子近不说,生活也算便利,还想着等手里的银子攒够了,就买下来。
谁成想就出了这样的事,老板娘是恨上了他们,再住下去难免又生嫌隙,李大成怕她一急之下伤了沈桥,立时就把看房子的事提上了日程。
他找了两个牙人,看了小半个月,才定下了现在这处院子。虽不临街,也不如原来那处院子便利,但胜在足够宽敞,价钱也合适。唯一不足的,就是离着铺子有三条街,来回吃饭不如以前方便了。
好在周围的邻居都不错,从他们搬进来到现在,相处的都挺和睦。巷子里只住了六户人家,人员相对简单,也清净。后头有间书塾,教书先生是位年轻的秀才,不仅书讲的好,为人也和善,就算是交不起束脩的孩子,在外头旁听,也
周家虽说不是大富大贵,可也是体面人家,哪受过这样的气,被指着鼻子骂,也说不出什么狠话。
看热闹的人们,没想到这事还有后续,人挤人把整条巷子都围了,连带着街上不知所以的人,都往这边瞧。有知道内情的,给刚来的讲事情的来龙去脉,惹得议论的人更多了。
没办法,周老板只能花钱消灾,陪了八两银子,这才把人打发走。
他几十年的脸面都丢干净了,左右也没什么名声了,体面也不要了,关上门就是一通吵骂,伴随着老板娘阵阵的哭嚎声,又是一阵热闹。
人们直到周家静下来,才渐渐散了,同住一条巷子的,大概都知道周家的事,唏嘘了一阵也就都回了。
其实,周家除了老板娘这个正妻,还有一房小妾,乃是周老板从戏院里,赎回来的一个小哥儿。生的是眉清目秀,加上学了几年戏,身段也极佳,很是得宠。只不过因着主母忌惮,整日在后院,鲜少出门。
那小哥儿前两年生过一个孩子,同样是个小哥儿,可那孩子连一岁都没活过,就因为一场急病就去了。其实,原本要是提早找大夫医治,也不至于丢了性命,偏偏那时周老板不在家,老板娘硬说是普通风寒,拖着不让找大夫,这才白白耽搁了。
按理说那孩子是庶出,又是个双儿,就算平安长达大,也不能继承家业,根本就没什么威胁。无非是养上几年,倒时候找个人家婚配了,也就罢了。偏偏老板娘不是个能容忍人的,容不下那孩子。因着这事,周老板已经有几分不满,到底看在她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的份上,忍下来了。
失了孩子,那小哥儿虽恨,可也知道现下做不了什么。他自幼家贫,家里又遭了旱灾,有人肯出半袋杂面,他爹娘就把他给卖了。因着年纪小,被转了一家又一家,最后才落在戏园子里头,学戏也苦,可好歹能吃饱饭,不用颠沛流离。
这番境遇,他自是懂得忍耐的,若不能有把握,一击必中,就只有忍着。当日强压下丧子之痛,一直忍到今日,才抓住机会。枕头风再加上肚子里的孩子,很快就将周老板的心拢的死死的。
周老板本就厌弃了发妻,再加上有贴心的小妾在旁,为了躲清静。很快就在外边找了处房子,带着人搬了出去。
出了这样的事,这里是彻底没法住了,原本李大成挺相中这处院子的,离着铺子近不说,生活也算便利,还想着等手里的银子攒够了,就买下来。
谁成想就出了这样的事,老板娘是恨上了他们,再住下去难免又生嫌隙,李大成怕她一急之下伤了沈桥,立时就把看房子的事提上了日程。
他找了两个牙人,看了小半个月,才定下了现在这处院子。虽不临街,也不如原来那处院子便利,但胜在足够宽敞,价钱也合适。唯一不足的,就是离着铺子有三条街,来回吃饭不如以前方便了。
好在周围的邻居都不错,从他们搬进来到现在,相处的都挺和睦。巷子里只住了六户人家,人员相对简单,也清净。后头有间书塾,教书先生是位年轻的秀才,不仅书讲的好,为人也和善,就算是交不起束脩的孩子,在外头旁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