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唐玄宗的一系列傻瓜操作,真是对不起是颜氏一族,就靠颜氏兄弟的一腔热血与风骨硬生生牵制住了叛军的后方,使叛军不得不回防,结果老皇帝一顿操作…

    史书上记载的皇帝是因为谗言才杀了封高二将,但是实际上封长清早就上表过失败的原因,皇帝还是杀了他,这差不多也是把锅完全甩到宦官身上了。

    第149章 长恨歌(一百零三)

    天子临阵斩将, 使得潼关军心涣散,尽管朝廷让高仙之的副将李成光暂摄潼关军事,但潼关的冤枉声仍然铺天盖地。

    边令承回到长安, 将风长清的遗表上呈皇帝, 这份遗表也因此在朝野传开。

    文武百官见之,亦或听闻, 无不感到羞愧与泪目。

    皇帝拿着这份带血的遗表更是陷入了对自己决策的质疑当中,“朕真的杀错了吗?”

    张国忠见天子如此惆怅, 于是宽慰道:“风长清的谢死表的确可歌可泣,他不失忠勇,然而轻敌丢失东京, 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罪责, 他立功的时候,圣人对他进行了赏赐, 那么如今他犯了过错,自然也要责罚,只有这样, 才能告诫诸将, 提醒诸将, 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继续任用败军之将镇守潼关, 恐怕是无法守住的, 潼关乃长安屏障,绝不能再失守。”

    听到张国忠的话, 皇帝的心宽慰了不少, “可是我听边令承说, 潼关的士卒并不服从李成光的命令。”

    “那是因为李成光的威望不如高仙之, 如果让哥舒撼前往,一定能够震慑叛军。”张国忠说道。

    然而由于哥舒撼并非汉将,所以皇帝有所犹豫,张国忠于是又道:“圣人担忧哥舒撼是突厥人,会投靠同是外族的叛贼吗?”

    “潼关如此重要,朕不能不重视。”皇帝说道。

    “圣人忘了吗,陆善与哥舒撼一直不和,二人乃死敌,哥舒撼又岂会背叛大唐而投靠仇敌呢。”张国忠道。

    皇帝这才想起来哥舒撼与陆善的往事,“朕差点忘了。”

    然而皇帝依旧不放心将大军全部交给外族人,眼下成年的皇子皆已外派,只剩太子与吴王以及雍王,雍王有疾,而吴王,皇帝不愿用他,遂只有太子。

    是月,皇帝召见在京养病的河西节度使哥舒撼。

    今年二月时,喜好酒色的哥舒撼,家中姬妾无数,因酒后纵情声色又不加节制,在一次沐浴时,忽然中风晕厥,几日后方才醒来,然醒来后身体却瘫痪不能动,这才回到京师养病。

    当皇帝看到抱病的哥舒撼时,心中又有些动摇,因风疾,哥舒撼的行动需要有人搀扶,根本无法御马,又何谈领兵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